3.1.1 PPP项目风险识别

3.1.1 PPP项目风险识别

PPP项目比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繁杂,主要体现在投资巨大、合同周期长(特许期一般为20~30年)、融资复杂、利益主体目的有差异等方面。所以,规划和制订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的前提与保证就是清晰识别PPP项目风险。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因为在项目的策划、决策、建设、运营的各个阶段合作者的个人性质、层次差异较大,且整个项目周期长、环节多,所以各种风险在项目中都可能会出现。为了防止这种风险事件对项目产生不利的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项目管理者对PPP项目中各种风险的识别,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或者杜绝风险的方法,保证投资收益。

动态风险管理赋予风险识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风险事件的识别,二是时间节点的识别,三是应对方式的识别。决策者不仅要根据文献综述、实操经验、相似案例等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还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项目所处环境等因素识别风险事件可能对项目造成影响的时间节点以及应对方式。

3.1.1.1 风险事件的识别

风险事件的识别方法有很多,最为常见的方法是风险清单法,通过历史资料、管理经验、案例经验、文献资料等识别出风险清单,结合所实施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分析是否存在对应的风险。

3.1.1.2 时间节点的识别

PPP项目周期较长,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同一风险事件的表现(发生的概率、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各项风险对项目产生作用的时间节点进行识别,如不可抗力风险在建设前期对项目造成的影响会比在运营期造成的影响小,而建设质量风险在建设期发生的概率比在运营期发生的概率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识别的时间节点有别于风险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它是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对项目产生实际影响的时间节点(即风险成本发生的时间节点),例如法律变更风险,福建某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原计划于2002年开工,但由于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颁布,项目公司被迫与政府重新就投资回报率进行谈判,其中2002年9月政府公告的颁布才可算作是法律变更风险的发生。

3.1.1.3 应对方式的识别

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决策者基于既有经验对某些常见风险已有应对措施,甚至在项目实施之前就会采取相关手段来规避或者转移风险。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有必要对风险应对方式进行梳理,通过预测、比较各类应对方式为项目节约的成本或获得的收益来决定采取何种应对方式,这样似乎更符合实际的决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