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概述

6.1.1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概述

6.1.1.1 研究目的

本章节的研究目的是全面分析PPP项目生命周期的项目移交阶段,以应对其中存在的TCE问题,从而实现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顺利完成。如前所述,PPP项目的移交风险主要与两类TCE问题相关,即适应性问题(P1)和安全性问题(P2)。如表6-1所示,由于P1的存在,移交参与方在移交安排的细节上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争议,进而导致一个混乱的、高成本的移交过程。在P2的作用下,移交阶段发生的各种风险可能会破坏项目资产的应有价值。

表6-1 项目移交阶段的TCE问题及可能后果

基于以上分析,为实现本章节的研究目的,需要达到的具体研究目标有:

(1)针对P1,开发一种通用移交过程模型(GTPM),能够模拟合理的PPP项目移交过程。

(2)针对P2,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管理我国PPP项目移交阶段风险的移交风险管理体系(TRMS)。

6.1.1.2 研究内容

如前所述,PPP项目生命周期的项目移交阶段的研究不足,需要更多来自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章节的研究针对适应性问题和安全性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了达到此目的,设定了2个研究目标(RO s),并将目标分解为7个具体的研究问题(RQ s)(图6-1)。

图6-1 研究内容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本章采用了包含多种研究技术的三角测量法。这种三角测量法特别适用于建设工程管理类研究,因为此类工程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需要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更好地理解相关问题。三角测量法在控制研究偏差和测试研究结果方面也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三角测量法的形式各不相同,如数据、方法、研究人员和学科的三角化。本研究主要考虑前两种形式,即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研、访谈、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如定量或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三角化。

本章所建立的TRMS期望能够帮助PPP从业者全面地认识项目移交过程的层次结构以及影响顺利移交的关键风险。在此基础上,具体移交的执行者能够根据该系统准确把握中国PPP项目的移交管理要点和难点,从而对项目的移交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希望本章的研究成果能对保持基础设施项目移交后持续、稳定地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有所帮助。

6.1.1.3 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进行前期研究以发现PPP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据此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问题以及可能的研究方法。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广泛的文献回顾。文献包括PPP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行业报告等,并定期与导师、研究团队成员和一些行业专家开展讨论。通过该阶段形成了整体的研究框架。

在第二阶段,研究的重点是识别为实现研究目标而设计的两个子模型的主要元素。对于TRMS,进行模型要素识别的方法是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行业专家访谈。对于GTPM,模型要素识别及模型构建将在此阶段完成,过程不仅涉及广泛的文献回顾,还运用案例研究和建模语言IDEF0。该语言被广泛运用于对复杂系统或过程的建模。基于识别出的各类模型要素,开发了调查问卷,用以调查代表中国PPP项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专家的观点。

第三阶段进行正式的问卷调研和专家定性访谈。考虑到PPP项目的移交在实践中并不多见,本章主要选择了国内资深的PPP项目管理和研究人员作为访谈对象。这些人员通常有较长的PPP项目运作和研究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了解PPP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因此,他们最有可能对项目移交阶段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问卷调研采用滚雪球抽样法。也就是说,所有的受访专家均被请求将问卷转发给尽量多的适合参与本章研究的其他专家。

在第四阶段,对上一阶段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完成TRMS和GTPM的开发。运用的统计分析技术包括均值分析、非参数检验、参数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这些方法可以揭示模型要素之间、不同样本组之间的各类关系,进而阐明上述两种模型的内在机制和作用机制。

综上,本章使用的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技术和定量分析技术。定性分析技术,顾名思义,处理的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定性数据,本章主要涉及内容分析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主要是指一系列统计分析技术,包括平均得分(MS)分析、风险显著性指数、单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这些统计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对通过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本章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软件进行定量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