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PPP项目动态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

3.2 PPP项目动态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

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主要经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三个阶段,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出现新的风险事件或者风险表现产生偏差,则会再次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流程,此步骤称为风险监控。

实际操作中,由于PPP项目的双主体结构,PPP项目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经验丰富的决策者甚至不用经过这些步骤便能快速了解风险的综合水平并做出适当的决策。他们通过对比不同应对措施可能带来的实际效果,结合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去指导风险分配(通过谈判等手段实现),甚至在风险还未分配的时候,他们已经对风险进行了相关的控制与转移(如事先购买保险、与金融机构签订框架协议等)。由此可见,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流程往往不是单向的评估、分配、应对,而是对三者的综合考虑,这也是本研究提出的PPP项目动态风险管理的内涵之一。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同种风险在不同阶段的发生概率和后果的动态性;第二,风险分配、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上的动态反映和平衡。由此,本研究在传统风险管理框架下不加证明地提出四个假设,假设如下:

假设一:PPP项目采取双主体结构,因此风险管理会涉及风险分配问题。

假设二:风险具有时间属性,不同风险在不同时间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假设三:风险的评估会受到风险应对措施的影响。

假设四:风险由不同主体承担时,其大小与概率会发生变化。

基于以上四个假设,PPP项目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分配和应对都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型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含义。据此本节构建了PPP项目动态风险管理框架,如图3-2所示。

图3-2 PPP项目动态风险管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