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应根据道路建设项目特点、条件和技术等级的差异,在项目设计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1.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1)根据总体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结合项目建设条件和特点,提出总体设计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制定项目总体设计原则。
(2)根据预测交通量和建设条件综合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及建设规模。
(3)根据项目区域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确定路线走向和走廊带方案,拟定重大工程方案。
(4)根据道路在区域路网中的作用,确定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及与其他相交道路的连接关系。
(5)提出设计阶段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总体设计问题。
2.设计阶段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1)在充分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总体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项目建设条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总体设计原则;分析项目的重点、难点,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2)路线起终点应符合路网规划要求。确定起终点位置时,应为后续项目预留一定长度的接线方案,或拟定具体实施设计方案。
(3)根据道路功能、设计交通量、沿线地形与自然条件等,论证并确定道路技术等级、设计速度和设计路段。恰当选择不同设计路段的衔接地点,处理好衔接处的过渡及其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形设计。
(4)总体设计应对路线方案进行综合比选。不同地形条件下路线方案比选要点如下。
①平原、微丘区路线方案比选,应考虑项目与区域路网的关系,路线控制点应以交通源及交通枢纽为基础,路线宜尽可能便捷,同时应考虑占地、拆迁、噪声及景观等因素。
②山岭、重丘区路线方案比选,应考虑路线与地形、地质、水文、生态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关系,路线控制点的选择应以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原则,对整体式与分离式路基、高路堤与高架桥、深路堑与隧道等典型工程方案,根据其特点、适用性和内在联系,及其对路线方案和平纵面布置、路基土石方数量、环境保护、道路景观、工程可靠度、工程造价等的影响,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比选。
(5)道路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的合理性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道路安全设施应根据运行速度的检验结果有针对性地设置;工程设计方案应根据建设条件合理确定,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工程设计的可靠度。
(6)一般路段和特殊路段的横断面,应根据交通量和交通组成合理确定,其要点如下。
①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根据设计交通量论证并确定车道数;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应根据混合交通量及其交通组成论证设置慢车道的条件,并确定其设置方式、横断面形式与宽度。
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整体式路基;位于丘陵、山岭区时,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桥梁、隧道的布设等论证采用分离式路基的可行性。
③对于设置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特殊路段,应从路线平纵布设、交通量及交通组成、通行能力及工程设置合理性等方面综合论证其设置位置、横断面宽度及组成参数。
(7)确定同作为控制点的城市、工矿企业、特大桥、特长隧道等的连接位置和连接方式。大型桥梁、隧道、交叉、管理养护等设施的位置、间距及其设计方案应根据其功能合理确定,其要点如下。
①大型设施的间距应满足相关要求,各个设施之间的过渡应顺畅,必要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交通安全。
②大型设施的设计方案应考虑与其他设施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全面协调、总体可行。
③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应做好两端接线设计:平面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设施应做好连接线设计;管理养护及服务设施的设置位置及规模应与区域路网中的服务设施相匹配。
④交叉工程应根据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证确定实施和预留方案,并正确处理沿线交叉工程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关系。
⑤路线布设及平面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应有利于与其他运输方式形成综合运输网络;与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的交叉工程应满足相关设施正常运营和发展规划的要求。
(8)由面到带(走廊带)、由带到线(沿路线)查明工程地质、水文情况,重大自然灾害,地质病害的分布、范围、状态及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程度,论证并确定绕越、避让或整治病害的方案与对策。
(9)收费道路应在论证收费制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收费方式、主线收费站位置及其同被交道路的交叉形式等。
(10)拟分期修建的工程,必须按远期规划的技术标准做出总体设计,制定分期修建方案,并做出相应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