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路面表面排水

7.2.2 路面表面排水

1.分散漫流式路表排水

分散漫流式路表排水主要依靠路面及路肩的横坡及时将降水排出路面。这种排水方式一般适用于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的路段,主要用于等级较低的公路上。

2.集中截流式路表排水

(1)拦水带。拦水带是设置在沿路肩外侧边缘,用以拦截路面表面水,并与路肩和部分路面构成的浅三角形过水断面,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泄水口,将水汇入边坡急流槽再排到路基坡脚以外的边沟或排水沟中。拦水带可以由沥青混凝土现场浇筑,或者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而成。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拦水带时,应避免预制块影响路面内部水的排泄。拦水带的顶面应略高于过水断面的设计水面高。

(2)泄水口。拦水带的泄水口可设置成开口(喇叭口)式。在纵坡坡段上,泄水口宜做成不对称的喇叭口,并在硬路肩边缘的外侧设置逐渐变宽的低凹区,低凹区的铺面类型与路肩相同,在平坡或缓坡上,泄水口可做成对称式。泄水口的泄水量以及各项尺寸(开口长度、低凹区宽度、下陷深度)可以按照现行《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中所述方法计算得到。

(3)路肩急流槽。排除路肩积水用的急流槽,其纵坡应与所在的路基边坡坡度一致,槽身的横断面为槽形,多由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拼装砌筑而成。进水口为喇叭口式的簸箕形,出水口应设置消能设施,下端与路基下边坡的排水沟相接要顺适,防止水流冲出排水沟。

(4)路肩排水沟。在路肩宽度较窄或爬坡车道占用了路肩过水断面,而路面的汇水宽度或汇水量都较大,拦水带的流水断面不足时,可以在土路肩上设置由U形水泥混凝土预制件铺筑的路肩排水沟,沟底纵坡同路肩纵坡,并不小于0.3%。

3.中央分隔带排水

1)直线段中央分隔带排水

(1)凸形中央分隔带。直线段路基,当中央分隔带用现浇薄层水泥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小块或其他材料封面时,可以不设置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系统,只需在分隔带铺面上采用向两面外倾的横坡,坡度与路面横坡相同,将降落在分隔带的表面水排向两侧行车道,流入路面表面排水设施。若中央分隔带采用植草或灌木,视降雨量大小应设置地下排水系统。

(2)凹形中央分隔带。

①当凹形中央分隔带采用铺面封闭时,可采用浅碟式排水设施排除分隔带内积水,当凹形分隔带未采用铺面封闭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排除分隔带内的积水。

a.分隔带内倾的横向坡度使表面水流向分隔带中央低凹处,再利用路线纵坡排流到横向排水管的泄水口或横穿路界的桥涵水道中。分隔带横向坡度不得陡于1∶6,纵向排水坡度应大于0.25%,并应做好防止分隔带表面水向下渗漏的处理。当水流速度超过地面土的允许流速时,应在过水断面宽度内对地面土进行防冲刷处理,防冲刷层可与防渗层一同考虑。

b.采用石灰或水泥稳定土,或采用浆砌片石铺砌,层厚一般为10~15 cm。当分隔带内的水流流量过大,超过分隔带低凹处汇水的允许范围时,应增设格栅式泄水口,并通过横向排水管排到桥涵或路界外。

②中央分隔带的泄水口通常采用格栅式。格栅盖一般为铸铁式或钢筋混凝土。格栅铁条平行于水流方向,孔口的净泄水面积应占格栅面积的一半以上。格栅可以同周围地面齐平,也可以适当降低,并在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做成低凹区,以增加泄水能力。泄水口的泄水量、间距或格栅上面的水深,可按现行《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确定。

2)超高段中央分隔带排水

不论是凸形、凹形或封闭形中央分隔带,在超高路段,下半幅路的路面表面水自分隔带起流向路肩排出,而上半幅路面的表面水均须流向分隔带旁集中。沿分隔带旁集中的水流,视路面径流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予以排除:①分隔带上设过水明槽;②分隔带内设置纵向排水沟;③封闭式刚性护栏底部设置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