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地下连续墙基础施工

12.1.5 地下连续墙基础施工

1.地下连续墙的分类与特征

目前挖槽机械发展很快,与之相适应的挖槽工法层出不穷,有不少新的工法已经不再使用膨润土泥浆;墙体材料已经由过去以混凝土为主而向多样化发展,不再单纯用于防渗或挡土支护,越来越多地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所以很难给地下连续墙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地下连续墙可以定义为利用各种挖槽机械,借助于泥浆的护壁作用,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沟槽,并在其内灌注适当的材料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的连续的地下墙体。

地下连续墙的分类如下。

(1)按成墙方式可分为桩排式、槽板式、组合式。

(2)按墙的用途可分为防渗墙、临时挡土墙、永久挡土(承重)墙、作为基础用的地下连续墙。

(3)按墙体材料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墙、塑性混凝土墙、固化灰浆墙、自硬泥浆墙、预制墙、泥浆槽墙(回填砾石、黏土和水泥三合土)、后张预应力地下连续墙、钢制地下连续墙。

(4)按开挖情况可分为地下连续墙(开挖)、地下防渗墙(不开挖)。

地下连续墙施工振动小、噪声低,墙体刚度大、防渗性能好,对周围地基无扰动,可以组成具有很大承载力的任意多边形连续墙,以代替桩基础、沉井基础或沉箱基础。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很广,在软弱的冲积层、中硬地层、密实的砂砾层以及岩石的地基中都可施工。初期用于坝体防渗,水库地下截流,后发展为挡土墙、地下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房屋的深层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地下街、地下铁道、地下仓库、矿井等均可应用。

2.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流程

在挖基槽前先做保护基槽上口的导墙,用泥浆护壁,按设计的墙宽与深分段挖槽,放置钢筋骨架,用导管灌注混凝土置换出护壁泥浆,形成一段钢筋混凝土墙。逐段连续施工成为连续墙。施工主要工艺为导墙→泥浆护壁→成槽施工→水下灌注混凝土→墙段接头处理等。

1)导墙

导墙通常为就地灌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作用是保证地下连续墙设计的几何尺寸和形状;容蓄部分泥浆,保证成槽施工时液面稳定;承受挖槽机械的荷载,保护槽口土壁不被破坏,并作为安装钢筋骨架的基准。导墙深度一般为1.2~1.5 m。墙顶高出地面10~15 cm,以防地表水流入而影响泥浆质量。导墙底不能设在松散的土层或地下水位波动的部位。

2)泥浆护壁

通过泥浆对槽壁施加压力以保护挖成的深槽形状不变,灌注混凝土把泥浆置换出来。泥浆材料通常由膨润土、水、化学处理剂和一些惰性物质组成。泥浆的作用是在槽壁上形成不透水的泥皮,从而使泥浆的静水压力有效地作用在槽壁上,防止地下水的渗入和槽壁的脱落,从而保持壁面的稳定,同时泥浆还有悬浮土渣和将土渣携带出地面的功能。在砂砾层中成槽,必要时可采用木屑、蛭石等挤塞剂防止漏浆。泥浆使用方法分静止式和循环式两种。泥浆在循环式使用时,应用振动筛、旋流器等净化装置。在指标恶化后要考虑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或废弃旧浆,换用新浆。

3)成槽施工

成槽的专用机械有旋转切削多头钻、导板抓斗、冲击钻等。施工时应视地质条件和筑墙深度选用。一般土质较软,深度在15 m左右时,可选用普通导板抓斗;对密实的砂层或含砾土层,可选用多头钻或加重型液压导板抓斗;在含有大颗粒卵砾石或岩基中成槽,以冲击钻为宜。槽段的单元长度一般为6~8 m,通常结合土质情况、钢筋骨架质量及结构尺寸、划分段落等决定。成槽后须静置4 h,并使槽内泥浆比重小于1.3。

4)水下灌注混凝土

采用导管法按水下混凝土灌注法进行,但在用导管开始灌注混凝土前为防止泥浆混入混凝土,可在导管内吊放一管塞,依靠灌入的混凝土压力将管内泥浆挤出,混凝土要连续灌注并测量混凝土灌注量及上升高度。溢出的泥浆送回泥浆沉淀池。

5)墙段接头处理

地下连续墙由许多墙段拼组而成,为保持墙段之间连续施工,接头采用锁口管工艺,即在灌注槽段混凝土前,在槽段的端部预插一根直径和槽宽相等的钢管,即锁口管,待混凝土初凝后将钢管徐徐拔出,使端部形成半凹榫状。也有根据墙体结构受力需要而设置刚性接头的,以使前后两个墙段连成整体。

3.地下连续墙的检测

地下连续墙槽底的沉渣必须清理,清理后的沉渣厚度不大于200 mm。地下连续墙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严禁发生中断或导管进水现象。每槽段实际浇筑混凝土的数量严禁小于计算体积。超声波地下连续墙检测仪利用超声探测方法,将超声波传感器侵入钻孔中的泥浆里,可以很方便地对钻孔四个方向同时进行孔壁状态监测,可以实时监测连续墙槽宽、钻孔直径、孔壁或墙壁的垂直度、孔壁或墙壁坍塌状况等;可以帮助改善钻孔质量、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工程费用;输出清晰的孔以及槽壁图像,是目前几种常见同类进口设备所无法比拟的。目前超声波钻孔检测仪无论从成图清晰度、检测数据的准确,还是机械性能等方面已经完全可以取代进口设备,而且检测图像更直观、清晰,对泥浆的适应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