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路基横断面
路基可分为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路基(或称半填半挖路基)三种。路堤按高度分为矮路堤、一般路堤和高路堤三种。矮路堤高度低于1.0m,高路堤高于18 m。河滩路堤有石砌护坡,有时加护坡道或护脚、护墙等。软土路堤两边设反压护道或护堤。
矮路堤常在平坦地区取土困难时选用。平坦地区地势低,水文条件较差,易受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设计时应注意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力求不低于规定的临界高度,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基两侧均应设边沟。
矮路堤的高度通常接近或小于路基工作区的深度,除填方路堤本身要求满足规定的施工要求外,天然地面也应按规定进行压实,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必要时进行换土或加固处理,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填方高度不大时,填方数量较少,全部或部分填方可以在路基两侧设置取土坑,使之与排水沟渠结合。为保护填方坡脚不受流水侵害,保证边坡稳定,可在坡脚与沟渠之间预留1~2 m甚至大于4m宽度的护坡道。地面横坡较陡时,为防止塌方路堤沿山坡向下滑动,应将天然地面挖成台阶,或设置石砌护脚。
高路堤的填方数量大,占地多,为使路基稳定和横断面经济合理,须进行个别设计,高路堤和浸水路堤的边坡可采用上陡下缓的折线形式或台阶形式,如在边坡中部设置护坡道。
为防止水流侵蚀和冲刷坡面,高路堤和浸水路堤的边坡,须采取适当的坡面防护和加固措施,如铺草皮、砌石等。
路堑是开挖地面而成的路基,两旁设排水边沟。基本的路堑形式有全挖式、台口式和半山洞。
挖方边坡可视高度和岩土层情况设置成直线或折线。挖方边坡的坡脚处设置边沟,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径流。路堑的上方应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和排除流向路基的地表径流。挖方弃土可堆放在路堑的下方。边坡坡面易风化时,在坡脚处设置0.5~1.0 m的碎落台,坡面可采用防护措施。
陡峻山坡上的半路堑,路中线宜向内侧移动,尽量采用台口式路基,避免路基外侧的少量填方。遇有整体性的坚硬岩层,为节省石方工程,可采用半山洞路基。挖方路基处土层地下水文状况不良时,可能导致路面的破坏,所以对路堑以下的天然地基,要人工压实至规定的密实程度,必要时还应翻挖,重新分层填筑、换土或进行加固处理,加铺隔离层,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半填半挖路基是路堤和路堑的结合形式。位于山坡上的路基,通常取路中心的标高接近原地面的标高,以便减少土石方数量,保持土石方数量横向平衡,形成半填半挖路基。若处理得当,路基稳定可靠,是比较经济的断面形式。半填半挖路基兼有路堤和路堑两者的特点,上述对路堤和路堑的要求均应满足。
填方部分的局部路段,如遇原地面的短缺口,可采用砌石护肩。如果填方量较大,也可就近利用废石方,砌筑护坡或护墙,石砌护坡和护墙相当于简易式挡土墙,承受一定的侧向压力。有时填方部分需要设置路肩(或路堤)式挡土墙,确保路基稳定,进一步压缩用地宽度。石砌护肩、护坡与护墙,以及挡土墙等路基,如果填方部分悬空,而纵向又有适当的基岩,则可以沿路基纵向建成半山桥路基。
上述三类典型路基横断面形式各具特点,分别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差异性很大,且路基位置、横断面尺寸及要求等,亦应服从于路线、路面及沿线结构物的要求,路基横断面类型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