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
1.协调设计指导思想
在进行该协调设计方法研究中,着重从交通环境的优化、公交优先的策略、静态交通的合理设置、交通设施建设的改善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实现区域内交通系统的合理化;以人为本,公共交通优先;交通秩序井然、安全;通行效率化;交通与景观、环境协调,形成动态的风景线。
2.协调设计原则
1)系统性
将交通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在考虑道路交通运行方便、快捷和安全的前提下,从景观的角度,营造一个协调的道路交通环境。
2)以人为本
交通的本质是人和物的移动,现实中不同的交通方式的使用和各种交通现象也是因人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而且人是交通系统中活跃的要素,交通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交通工具,因此,要改善交通系统,必须以人为本,即提高交通系统中人的移动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效率化。
3)提高交通通行效率
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渠化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措施,减少道路的通行瓶颈,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4)提高交通安全性
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的分隔渠化、警示标志和标线、信号灯控制以及适当的灯光照明来降低事故黑点的安全隐患,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5)提高交通便利性
结合道路景观设计,通过无障碍设计、路段行人过街控制、路边行人休息设施的设计、候车亭的设计、路侧环境设计等为居民的出行创造一个便利、适宜的道路交通环境和城市生活空间。
6)提高道路景观性
根据道路的性质定位,将交通设施结合道路景观进行一体化考虑,以提高城市道路的景观性。
3.协调设计方法
1)道路断面选择
传统理论认为三块板以及四块板道路可以从物理上分隔交通流,且利于管线的布设。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中非机动车出行越来越少,非机动车道往往被闲置浪费。而且机非分隔带的限制,使得人们无法利用非机动车道增加机动车道数,从而造成道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由于分隔带过于分散,各种绿化及景观设施被割裂,不能显现整体的效果,进而影响城市风格的体现。因此,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两块板道路,应将其作为城市新建和改建道路时的设计模式。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行道上设置非机动车道,使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高差进行分隔,避免在交叉口处混行、影响机动车通行效率。
(2)可以在中央分隔带上设置行人过街保护区,保障过街行人的安全。
(3)可通过绿化带预留机动车道,利于远期流量变化时拓宽车道的需要。
(4)利于公交车站的布置。
(5)绿化带比较集中,利于绿化的生长,同时也利于设置各种道路景观设施。
2)人行道设计方法
在现代化城市中,非机动车日益减少,且考虑到其行驶特性,宜将其与行人进行统一考虑。该设计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优化。
(1)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在高差上分隔,仅在交叉口处通过无障碍设计相连,保证了非机动车的安全,同时也减少了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
(2)最外侧绿化带应设置低矮的灌木,其中放置各种交通标志和路灯,避免交通标志被绿化遮掩,使其更加醒目。同时低矮的绿篱可以增大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穿越难度,阻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可视性,给予两者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通行空间。
(3)行人与非机动车之间的行道树宜采用遮阴的乔木,既可以分隔行人和非机动车,保障行人的安全,同时也可以利用树穴之间的空格设置电话亭、垃圾桶、行人灯以及休闲小品等道路景观设施。根据树种的不同以及设置道路景观设施的需要,株距可选择4~10 m。
(4)为利于远期的发展,可利用最外侧绿化带预留出一车道的宽度,在远期道路机动车流量增大时,增加一条机动车道。同时,应注意将管线及排水设施设置在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以避免重复投资。
(5)根据盲道以及行人、非机动车的行走特性,设置人行道。
3)车行道设计方法
(1)车行道宽度设计。
实践证明,城市道路路段车道宽度以3.5~3.75m为宜,交叉口进口道处以3.0~3.25 m为宜,在用地受限处可取用2.75 m,交叉口出口道车道宽不宜小于3.25 m,在用地受限处可取用3.0 m。
(2)停车线位置确定。
停车线的位置应保证相邻两条人行过街横道之间的区域能够容纳两辆右转车辆停车等待过街非机动车及行人。停车线中心与交叉口中心距离L停为:
式中:L停为停车线中心到交叉口中心的距离,m;d路为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内部的宽度,m;L车为车辆长度(大车取10 m,中车取7m,小车取5 m),根据进口道各车种流量比取加权平均值,m;L横为人行横道的宽度,m;d为停车线与人行横道之间的距离,一般取1~2 m;α为本道路与相交道路的夹角,度(°)。
4)中央分隔带设计方法
(1)满足分隔带的交通要求。不仅在物理上能够分隔双向机动车流,同时应该能够满足设置掉头车道的需要。
(2)满足设置行人过街保护区的需要。考虑到中央分隔带上需要设置行人过街待行区,因此中央分隔带宽度应大于一辆自行车的长度。
(3)满足分隔带的景观要求,即考虑到种植绿化,设置各种景观品种的需要。因此,中央分隔带宽度不宜小于2 m,在设置掉头车道的道路上,应结合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设计。在交叉口处考虑到进口道展宽的需要,应不小于1.5 m,以保证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安全。在中央绿化带树种的选择上,应避免种植树冠较低的乔木,株距也应适当拉大,以防止树木遮挡住违章穿越的行人,导致驾驶员无法做出正确反应,成为交通隐患。
5)公交停靠站设计方法
(1)物理要求。
公交停靠站的大小需满足公交车停靠的需要,并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具体长度可按照式(3.24)确定:
式中:Lb为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m;n为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的公交车辆数,当无实测数据时,取n=公交线路数+1;lb为公交车辆长度,m。
(2)功能要求。
公交停靠站应提供给乘客各种交通信息,包括公交路线信息、周边道路信息、换乘信息以及公交车到达信息等,以方便乘客做出正确的判断。
(3)环境要求。
公交停靠站应结合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将包括公交停靠站、绿化隔离带、行人休憩座椅、电话亭、垃圾桶以及各种交通设施在内的各种交通景观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
6)交通弱者保护设施设计方法
(1)无障碍设计人行道的地面为了与车行道区分,利于排水,均高出车行道15~20 cm。这种现象给乘坐轮椅的残疾人以及非机动车出行者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各种交叉口的人行道、城市广场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等处,应设置缘石坡道。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和路段的人行横道两端,缘石坡道宽度可与人行横道相等,也可小于人行横道,但位置要相互对正。缘石坡道的坡度采用1/12~1/10,有条件的地方可做到1/20~1/10,坡面须平整,但不光滑。
(2)行人保护区设计。
需要在交叉口和路段的行人过街横道上设置行人安全保护区,为来不及一次过街的行人提供躲避机动车的场所。同时,设置行人信号灯,强制机动车停车让行,保障行人的通行权。在交叉口信号灯相位相序的安排方面,行人专用信号则采用“迟起”“早断”方式运转,以保证绿灯信号末期行人有安全的过街时间或等候空间。
7)静态交通设施设计方法
(1)机动车停车区设计。
路边机动车停车区应设置在较宽的人行道处,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机动车停车区与机动车道应位于同一平面上,与人行道存在高差,避免机动车驶上人行道;
②机动车停车区与人行道之间应用绿化进行分隔,以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行走空间,但在绿化中应留有驾驶员通道,以方便驾驶员进出停车区。
(2)摩托车停车区设计。
针对摩托车利用人行道进入路段停车位或由停车位驶出时与行人混行的问题,可以利用绿化带对行人与摩托车停车区以及通行区进行分隔。同时对摩托车由机动车道进入停车位通道的入口和出口进行无障碍设计,便于摩托车低速驶入停车或驶出;为了让摩托车进出的行驶轨迹保持顺畅,对进出口采取斜角设计;为了给摩托车驾驶员停车后留有一个方便的出口,在摩托车通道和人行道之间应留有开口,但在开口处须设置栅栏,栅栏间的间隙仅够行人通过,防止摩托车通过该开口驶入人行道。
(3)自行车停车区设计。
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上行驶,因此可以利用人行道上行道树之间的间隔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在设计中应注意停车区不应超过树穴的宽度而影响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若树穴宽度不足,可采用斜向停放的形式。
8)道路绿化设计方法
道路绿化作为整个城市绿化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其功能上的要求,同时也应该考虑其对道路交通以及其他设施的影响,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道路绿化应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不同特点的道路在绿化的树种选择、高度确定以及种植方式上均有所不同;
②道路绿化设计要符合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
③道路绿地应与沿线街景、地形、建筑等紧密结合;
④道路绿地必须结合街道上的交通设施、地下管线、排水等设施进行设计;
⑤道路绿化须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同时应起到预告道路线形变化的作用,引导行车;
⑥道路绿地的设计应考虑到远期道路横断面调整的需要。
(1)人行道绿化设计。
结合人行道横断面设计,可在行人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分隔带中种植一行乔木,其株距应为树冠冠幅的4~5倍,树穴之间可放置各类街具。为了避免人行道上绿化树分枝形成的障碍,同时确保人行道上行人的安全,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阴浓、生长健壮、适应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在机非分隔带中种植低矮的灌木,以常绿树篱为主,其中还可夹种一些开花灌木,其高度应控制在1 m以下,以避免遮挡交通标志和驾驶员的视线。
(2)分隔带绿化设计。
分车绿带靠近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即绿化形成应简洁,树木整齐一致,以使驾驶员容易辨别穿行道路的行人,也可减少驾驶员视觉疲劳。相反,植物配置繁乱,变化过多,容易干扰驾驶员视线,尤其在雨天、雾天影响更大。
为了确保相邻道路行车安全和树木的种植养护,分车带上种植的乔木,其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 m。
在中央分隔带上应合理配置灌木、灌木球、绿篱等枝叶繁密的常绿植物,以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
道路两侧的乔木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以避免形成绿化隧道,不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影响道路空气质量。
在分车带端部采取通透式栽植,使横穿道路的行人或并入的车辆容易看到过往车辆,以确保行人、车辆过街安全。
9)街具布置设计
(1)路灯、交通标志布置。
由于排布电线的问题,可将路灯设置在机非分隔处的绿化带上,此处不宜种植高大的绿化植被。可采用双向路灯,而且应尽量靠近非机动车道,方便以后道路拓宽的需要。
交通标志可布设在机非分隔带外侧,靠近机动车道,以方便驾驶员及时、清晰地分辨交通标志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2)排水、管线布置。
考虑到远期车流量的增加以及道路拓宽的需要,在埋设管线及排水设施时,应布设在绿化带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
(3)休闲长椅、垃圾桶、电话亭布置。
休闲长椅、垃圾桶、电话亭进行集中配置,应设置在非机动车与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上,保持一条线,应尽量结合树木,充分利用空间。如电话亭可面向绿化带,避免行人因排队而占据人行道的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