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 高墩大跨径刚构桥施工关键技术

10.4.2 高墩大跨径刚构桥施工关键技术

1.0号块和边跨直线段

在施工过程中,应考虑托架、预埋件安装、预埋件设计、垫梁、底膜支架,保证结构受力时的合理性,体现安装便利性。同时应注重对当前设备的应用,减少费用投入与设备投入,体现明显的社会效益。具体实施时,墩身各侧须搭设三角形桁架,数量为五片,间距保持在1.4 m,墩身进行施工时,可以运用预埋件使墩身和托架连在一起,进而使施工时荷载可以传递到墩身。在桥墩为薄壁墩情况下,为预埋件实际受力效果得到充分保证,应使预埋件穿过墩身。

为了使预埋件下方混凝土承受较大竖向力,预埋件之下50 cm内可以布置钢筋网。对于直线段来讲,可以运用挂篮施工方式,在浇筑最后一个构件,并实施预应力张拉情况下,可以对挂篮进行前移,前移距离为与一个标准段相等的长度,然后将主桁架以及原本主桁架安装,拼装结束之后将挂篮前移,结构可以在力量传递作用下对桁架承受的荷载组合进行控制。

2.主桥合龙段

合龙段进行施工时,可以将挂篮作为模板。展开混凝土浇筑时,为尽量避免温差过大产生的影响,浇筑时间应进行科学控制,一般情况下,为2~3 h,为了使混凝土在浇筑时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浇筑过程中可以运用微膨胀混凝土。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情况下,可以针对预应力展开钢束张拉。主桥进行合龙时,可以通过两步进行。第一步为针对边跨展开合龙,然后实施中跨合龙,在合龙时应确保桥梁在线形方面与实际要求相符,进而保证解封位置混凝土不会出现施工裂缝以及收缩裂缝。合龙段展开混凝土浇筑时可以运用挂篮模板,侧模与底模的加固模式和普通段在加固时的方法相同。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到收缩、外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中跨合龙时应运用合理措施对合龙口间距进行控制。在实际施工时,可以将劲性骨架设置在合龙段位置,劲性骨架可以在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控制自由端产生的自由伸长,进而防止合龙部分产生压力影响混凝土强度,并且合龙段要在正式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展开临时锁定,刚性支撑梁应保持紧撑状态。

3.悬臂施工

进行悬臂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挠度。刚构桥施工时,挠度发生的变化比较复杂,此时挠度主要由挂篮后变形、T构体系挠度、活载挠度等构成。计算挠度时比较复杂,须根据施工进度展开反复计算,并对数据进行校核,进而调整立模标高。设置主梁预拱度时,应包括挂篮预抛高、预变位、成桥徐变等多个方面。为了正确控制主梁变位,施工时应对主梁变形进行有效测量,一般情况下,主梁中梁顶标高为主要控制目标。实际施工时,会运用统一方式在悬臂端和翼缘板边缘二者之间距离为10~20 cm位置,运用短钢筋作为高程观测在实施时的基准点。开展悬臂浇筑时,主要控制预应力进行张拉之前和张拉以后的标高、立模标高等,同时应尽量控制温度,避免混凝土开裂。

对于主梁结构,预应力管道以及钢筋实际分布比较密集,为充分保证混凝土在浇筑时的质量,应做好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施工控制。一般情况下,底板坍落度空载应处于12~14 cm,顶板与腹板坍落度应控制在14~16 cm,浇筑时应结合梁体具体部位,针对容易出现变形的部位优先浇筑,尽量保证浇筑时的对称性。

混凝土振捣时运用高频振捣方式,应对振捣时间进行控制,时间多数在15~30 s,并且在振捣时不应对其进行平均,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问题,浇筑应保证不间断,进行单层浇筑时,厚度应处于30 cm左右,单次浇筑时,往往混凝土体积比较大,因此浇筑结束之后应展开收浆作业,进而确保桥面横坡度以及标高可以和设计需求之间相适应。

4.挠度主要影响因素

(1)挂篮变形。悬臂梁进行浇筑时,会明显影响挠度,对于挂篮变化,可以运用预压试验以及计算方式获取,这两者预压试验获得的数据会更加准确,因此在施工时应充分重视预压试验,保证挂篮变形值在获得时的准确性,进而对立模标高进行合理调整。

(2)混凝土实际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会对立模标高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结合规范要求,受短期荷载影响,全预应力构件应运用085EI,E表示混凝土实际弹性模量,而I表示换算界面呈现出的惯性矩,弹性模量选择对于结构计算和结构分析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施工过程中弹性模量要想实现统一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实验得出的弹性模量普遍偏大,因此施工时应结合规范要求以及实验数据,这样才能接近实际情况。

(3)主梁结构自重与尺寸。模板定位、施工放样等存在的误差会造成主梁构件在结构尺寸方面的实际值和设计值存在误差。一般情况下,单个误差不会明显影响主梁挠度,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控制,误差便会累积,进而对整体挠度产生影响。因此在施工时应严格遵循施工设计要求,严格控制主梁结构具体尺寸,并且,可以将误差转化成混凝土在容量方面的问题,然后对误差进行修正。

(4)预应力钢束。悬臂浇筑有自身施工特点,预应力钢束中心和悬臂梁中心比较接近,因此针对预应力管道进行定位时,应尽量保证其精确性,一旦预应力管道在定位上出现误差,便会使梁体误差数倍出现。预应力进行张拉时,多数运用两端张拉方式,实际实施时两端张拉同步实现比较困难,因此张拉时变位和设计值出现的出入较大。为了使预应力在张拉开时的整体效果得到充分保证,应针对张拉工艺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