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沉井与沉箱基础施工

12.1.4 沉井与沉箱基础施工

沉井基础是以沉井法施工的地下结构物和深基础的一种形式,是先在地表制作成一个井筒状的结构物(沉井),然后在井壁的围护下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达到预定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构筑内部结构。广泛应用于桥梁、烟囱、水塔的基础;水泵房、地下油库、水池竖井等深井构筑物和盾构或顶管的工作井。技术上比较稳妥可靠,挖土量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小,沉井基础埋置较深,稳定性好,能支撑较大的荷载。沉井是一个无底无盖的井筒,一般由刃脚、井壁、隔墙等部分组成。

沉井按其截面轮廓分,有圆形、矩形和圆端形三类。

(1)圆形沉井水流阻力小,在同等面积下,同其他类型相比,周长最小,摩阻力相应减小,便于下沉;井壁只受轴向压力,且无绕轴线偏移问题。

(2)矩形沉井和等面积的圆形沉井相比,其惯性矩及核心半径均较大,对基底受力有利;在侧压力作用下,沉井外壁受较大的挠曲应力。

(3)圆端形沉井对支撑建筑物的适应性较好,也可充分利用基础的圬工,井壁受力也较矩形有所改善,但施工较复杂。

使用材料:有木沉井,砖、石沉井,混凝土沉井,钢筋混凝土沉井和钢沉井等。木沉井用木材较多,现很少采用。砖、石沉井过去多用于中小桥梁,现在常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沉井,或底节为钢筋混凝土,钢沉井多用于大型浮运的沉井。

外壁:沉井的外壁可做成铅直形、台阶形或斜坡形。斜坡形虽可减少周围的摩阻力,但下沉过程中容易倾斜;台阶形便于加高井壁。沉井的内部可根据需要作隔墙,划分成几个取土井,但取土井必须对称设置,以利均衡挖土或纠正偏斜;取土井尺寸,须能容纳机械挖土斗自由上下。

1.沉井的制作

陆地下沉井均采用就地制造。在浅水中,下沉井应先做围堰,填土筑岛出水面,再就地制造;在深水处,下沉井一般均采用在岸边陆地制造,浮运就位下沉。

就地制造沉井,井壁多为实体,自重较大,而刃脚部分面积小,重心较高,为使其在制造过程中不致因地面下沉而引起沉井开裂或倾倒,过去多在地面整平后,先铺垫木,以增加承压面积,再立模板制造沉井,下沉前应边抽垫木,边用砂将刃脚处填实,然后再挖土下沉。现今则用砂土夯实做成刃脚土模,表面抹层水泥,在土模内制造刃脚部分,既节约木料,又简化施工工艺。如我国枝城长江大桥引桥桥墩基础的沉井刃脚部分,就是用此法灌注的。

水中沉井的施工:筑岛法——水流速不大,水深在4 m以内;浮运沉井施工——水流速较大,水深较深。

2.沉井施工

沉井施工步骤:场地平整,铺垫木,制作底节沉井;拆模,刃脚下一边填塞砂、一边对称抽拔出垫木;均匀开挖下沉沉井,底节沉井下沉完毕;建筑第二节沉井,继续开挖下沉并接筑下一节井壁;下沉至设计标高,清基;沉井封底处理;施工井内设计和封顶等。

沉井下沉分排水下沉和不排水下沉两种。在软弱土层中须采用不排水下沉,以防涌砂和外周边土坍陷,造成沉井倾斜及位移,必要时采取井内水位略高于井外水位的施工方法。出土机械可使用抓土斗、空气吸泥机、水力吸泥机等。近年来各国发展用锚桩及千斤顶将沉井压下的方法。此外,还有用大直径钻机在井底钻挖的方法,如日本在圆形沉井内采用臂式旋转钻机,在硬黏土层内开挖,直径可达11 m,由沉井外的监视器反映操作情况及下沉速度。

沉井到达设计标高后,一般用水下混凝土封底。井孔是否填充,应根据受力或稳定要求决定,可填砂石或混凝土,但在低于冻结线0.25m以上的部分应用混凝土或圬工填实,沉井基础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灌注顶盖。

沉井外壁和土的摩擦力是沉井下沉的主要阻力,为克服这种阻力,一是加大沉井壁厚或在沉井上部增加压重,二是设法减少井壁和土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射水法、泥浆套法及壁后压气法。

(1)射水法。在沉井下部井壁外面,预埋射水管嘴,在下沉过程中射水以减小周边阻力。

(2)泥浆套法。在沉井井壁和土层之间灌满触变泥浆以减少摩擦力,触变泥浆是用黏性土、水、化学处理剂等按一定配合比搅拌而成,当静置时它处于“凝胶”状态,沉井下沉时受到搅动,又恢复“溶胶”状态而大大减少摩擦力。

(3)壁后压气法。在井壁内预埋管路,并沿井壁外侧水平方向每隔一定高度设一排气龛,在下沉过程中,沿管路输送的压缩空气从气龛内喷出,再沿井壁上升,从而减少摩擦力。初步资料表明:在粉细砂层及含水量较大的黏性土层中,可以减少摩擦力30%以上,下沉速度加快(与气龛数和喷气量有关),且无泥浆套法的缺点,可在水中施工,不受冲刷的影响,但在卵石层及硬黏土层内效果较差。

3.浮式沉井施工

浮运的沉井,在陆地先做底节,以减轻质量,在浮运到位后再接筑上部。为增加沉井的浮力便于浮运,常采取以下3种方法。

(1)在钢沉井内加装气筒,浮运到位后,在沉井内部空间填充混凝土并接高沉井,为控制吃水深度,可在气筒内充压缩空气,待沉入河底预定位置后,再除去气筒顶盖,挖泥(或吸泥)下沉。此法用钢量大,制造安装都较复杂,宜用于深水大型沉井。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湾桥第一次采用此法,该桥最大的沉井为60 m× 28 m,内装55个直径4.5 m的气筒。中国在南京长江大桥也曾使用18.26 m× 22.42 m、底节高11.65 m的钢沉井,内有20个直径3.2 m的气筒,浮运就位后,以钢筋混凝土将沉井接高至5m,中间隔墙全部用预制件。

(2)将沉井做成双壁式使其能自浮,到位后在壁内灌水或灌注混凝土下沉。这种沉井可用钢、木或钢筋混凝土制造。我国1972年在四川宜宾岷江公路桥,将制造钢丝网水泥船的经验用于造双壁浮运沉井。沉井外径12 m,高7.5 m,双壁厚1.3 m,网壁厚3 cm,中间一层钢筋网,4~6层钢丝网上抹水泥砂浆,重60 t,采用岸边制造,滑道下水,拉锚定位,灌水下沉。这种材质的沉井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抗裂性,以后在四川南充嘉陵江大桥及湖南益阳桥修建时都曾经使用。

(3)在沉井底部加临时底板以增加浮力,待到位沉入河底后,再拆除底板,挖泥下沉。如因风振而破坏的美国塔科马海峡桥(其水中桥墩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尺寸是20.1 m×36.6 m)曾用此法施工。

在深水处,采用浮式沉井施工时,有关沉井下水、浮运及悬浮状态下接高、下沉等,必须加以严密控制。各类浮式沉井在下水前,应对各节浮式沉井进行水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下水。应制定下水方案:采用起吊下水时,应对起重设备进行检查,在河岸有适合坡度;采用滑称、牵引等方法下水时,必须严防倾覆。必须对浮运、就位和落河床时的稳定性进行检查:浮式沉井定位落河床前,应考虑潮水涨落的影响,对所有锚碇设备进行检查和调整,使沉井安全准确落位;浮式沉井落河床后,应尽快下沉,并使沉井达到保持稳定的深度;随时观察沉井的倾斜、移位及河床冲刷情况。

4.沉箱基础施工

沉箱下沉前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所有设备已经安装、调试完成,相应配套设备已配备完全;

②所有通过底板管路均已连接或密封;

③基坑外围回填土已结束;

④工作室内建筑垃圾已清理干净;

⑤井壁混凝土已达到强度。

下沉过程中箱内的各种设备应架设牢固,箱外浇筑平台、脚手架等应不与箱壁连接。沉箱下沉加气应在沉箱下沉至地下水位以下0.5~1 m开始加气,施工现场应有备用供气设备。沉箱施工时,应首先保证工作室内气压的相对稳定,工作室内气压原则上应与外界地下水位相平衡。沉箱在穿越砂性土等渗透性较高土层时,应维持气压略低于地下水位的水平。挖机取土下沉时应先在井格中央形成锅底,逐步均匀向周围扩大,应避免掏挖刃脚处土体,保证此处的土塞高度。当沉箱偏斜达到允许值的1/4时应进行纠偏。沉箱的助沉措施,可采用触变泥浆和压重措施,不宜使用空气幕助沉。

5.施工事故及应急措施

沉井施工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瞬间突沉、下沉搁置、沉井悬挂。

1)瞬间突沉

现象:沉井在瞬时间内失去控制,下沉量很大或增长很快,出现突沉或急剧下沉,严重时往往使沉井产生较大的倾斜或使周围地面塌陷。

原因分析:在软黏土层中,沉井侧面摩阻力很小,当沉井内挖土较深,或刃脚下土层掏空过多时,沉井失去支撑,常导致突然大量下沉或急剧下沉;当黏土层中挖土超过刃脚太深,形成较深锅底,或黏土层只局部挖除,其下部存在的砂层被水力吸泥机吸空时,刃脚下的黏土一旦被水浸泡而造成失稳,会引起突然塌陷;当采用不排水下沉,施工中途采取排水迫沉时,突沉情况尤为严重;当遇有粉砂层时,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井筒内大量涌砂,产生流砂现象,造成急剧下沉。

预防措施:在软土地层下沉的沉井可增大刃脚踏面宽度,或增设底梁以提高正面支承力;挖土时,在刃脚部位宜保留约50 cm宽的土堤,控制均匀削土,使沉井挤土缓慢下沉;在黏土层中严格控制挖土深度(一般为40 cm),不使挖土超过刃脚,可避免出现深的锅底将刃脚掏空;黏土层下有砂层时,防止把砂层吸空;控制排水高差和深度,减小动水压力,使其不能产生流砂或隆起现象,或采取不排水下沉的方法施工。

2)下沉搁置

现象:沉井被地下障碍物搁住或卡住,出现不能下沉或下沉困难的现象。

原因分析:沉井下沉局部遇孤石、大块卵石、矿渣块、砖石、混凝土基础、管线、钢筋、树根等,以致搁置、卡住,造成沉井难以下沉;下沉中遇局部软硬不均地基或倾斜岩层。

预防措施:施工前做好地基勘察工作,对沉井壁下部3m以内的各种地下障碍物,下沉前挖井取出;对局部软硬不均地基或倾斜岩层,采取先破碎开挖较硬土层或倾斜岩层,再挖较弱土层,使其均匀下沉。

治理方法:遇较小孤石,可将四周土掏空后取出;遇较大孤石或大块石、地下沟道等,可用风动工具或用松动爆破方法破碎成小块取出。炮孔距刃脚不小于50 cm,其方向须与刃脚斜面平行,药量不得超过200g,并设钢板、草垫防护,不得用裸露爆破。钢管、钢筋、树根等可用氧气烧断后取出。不排水下沉,爆破孤石,除打眼爆破外,也可用射水管在孤石下面掏洞。

3)沉井悬挂

现象:沉井下沉过程中,刃脚下部土体已经掏空,而沉井的自重仍不能克服摩阻力下沉,产生悬挂现象,有时将井壁拉裂。

原因分析:井壁与土壁间的摩阻力过大,沉井自重不够,下沉系数过小;沉井平面尺寸过小,下沉深度较大,遇较密实的土层,其上部有可能被土体夹住,使其下部悬空,有时将井壁拉裂。

预防措施: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下沉前应验算沉井的下沉系数,应不小于1.1~1.25;加大刃脚上部空隙,使井壁与土体间有一定空间,以避免被土体夹住。

治理方法:用0.2~0.4 MPa的压力流动水针沿沉井外壁缝隙冲水,以减少井壁和土体间的摩阻力;在井筒顶部加荷载,或继续浇筑上节筒身混凝土增加自重和对刃口下土体的压力,但应在悬空部分下沉后进行,以免突然下沉破坏模板和混凝土结构;继续第二层碗形挖土,或挖空刃脚土,必要时向刃脚外掏深100 mm;在岩石中下沉,可在悬挂部位进行补充钻孔和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