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8.4.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1.材料选择

1)粗细骨料

首先,在选择粗骨料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先考虑孔隙率低、级配性能高的骨料,且骨料粒径的范围也要符合相关标准,不仅可以控制水泥材料成本,还能有效降低水化热,可以防止因为内外结构温差过大而产生的温缩裂缝等问题。其次,在选择细骨料首先要注意确保高级配性能,尽量选择中粗砂材料,这与选择粗骨料的作用一样,在降低水泥使用量的同时,可以避免由于水热化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2)外加剂

使用减水剂可以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增强混凝土流动性,优化混凝土的结构强度。使用缓凝剂可以延长凝结的时间,提高混凝土的塑性,为后期混凝土的浇筑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降低水热化反应,避免后期出现结构裂缝等严重问题。而使用引气剂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内部稳定性,还可以消除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抗裂性能,确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符合工程需求。

3)水泥品种

降低水化热是当前消除混凝土裂缝问题的重要措施,水化热的存在,使得混凝土内外位置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出现裂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通常都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因为这些材料的水化热都较低,凝结时间较长,降低了裂缝的发生概率。

2.科学配置混凝土

为了保证后期结构不出现裂缝问题,应做好混凝土结构施工前的配置工作。首先,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材料类型,通常硅酸盐水泥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选择较多的材料,这种水泥的水化热量较低,可以避免后期出现裂缝问题。其次,做好水热性检验工作,对水热化工作的检验可以降低后期结构中出现相关问题的概率。再次,在搅拌工作时,可以加入适量的粉煤灰等物料,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最后,在施工前,要严格检验材料之间的配置比例是否科学达标。

3.混凝土搅拌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时,首先要保障材料配比率的合理,以设计标准为主,具体确定材料的投放顺序和具体的搅拌时间。材料的温度也是影响混凝土浇筑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施工前要合理控制好温度,必要时可以通过晾晒的形式,使材料的温度达到浇筑标准,从而有效避免温度不符合标准而引发的问题。如果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以将冷却水、冰屑等作为水源进行混凝土搅拌,确保混凝土在入模时的温度达标。

4.混凝土运输

在完成混凝土搅拌工作后,要采用专用的搅拌车将制作好并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运输到现场,再浇筑到需要的材料上。尽量选择距离较短的搅拌厂,避免因运输时间过长而产生离析问题。一旦混凝土出现离析等问题,就要进行二次搅拌,直到达到标准后才可以进行浇筑工作。

5.混凝土浇筑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尽量选择夜间,因为夜间的温度低,可避免混凝土因为温度过高而产生问题。一般采用的都是泵送浇筑方式,大体积混凝土在进行浇筑工作时,必须要采用分层浇筑和振捣施工,其中每层标准厚度为30 cm,且绝对不能超过30 cm。其次,一定要在下层结构凝固前要完成上层结构的浇筑工作,以避免分层问题的发生。浇筑完成后的振捣工作也非常重要,在确保两个结构之间的混凝土黏结性能符合标准后,才可以进行插入式振捣工作,下层结构插入的距离为8~10 cm。此外,混凝土表面水泥浆的处理应在填筑后进行,初凝前应使用铁筒进行二次碾压,并将木车压实平整,严格按设计要求做好保温、养护等工作。

6.冷却管的布设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花费的时间较长,所以在整体浇筑工作未完成前,必须保障下层混凝土已完全凝结,同时水化热已完全释放。为了更快地将混凝土水化热释放完成,在浇筑工作之前,要在结构内部设置冷却管,加快水化热热量的散发,让内部结构的热量更快地释放出来,平衡内外结构之间的温度,降低裂缝问题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