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道路横断面组成
道路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构筑物。在垂直道路中心线的方向上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道路功能、等级、交通量、服务水平、设计速度、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节省用地、减少投资,使道路发挥其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整体式路基横断面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及紧急停车带、爬地车道、避险车道等组成部分,而分离式不包括中间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多车道公路,中间一般都设有分隔带或做成分离式路基而构成“双幅路”。有时公路为了利用地形或处于风景区等需要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设计成两条独立的单向行车道路,上下行车道不在同一平面。根据路基标准横断面可分为整体式横断面和分离式横断面。这种类型的公路设计车速高、通行能力大、每条车道单幅交通量比一条双车道公路还多,而且行车顺适、事故率低,但是占地较多、造价较高。
2.二、三、四级公路
不设置中间带公路的路基横断面包括行车道、路肩、错车道及避险车道等组成部分。
城郊混合交通量大,实行快慢车道分开的路段,其横断面组成还有人行道、自行车道等,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单幅双车道公路是整体式路基形式供双向行车的双车道公路。这类公路在我国公路总里程中占的比重大,二、三级和部分四级公路多采用此形式的横断面。这类公路适应的交通量范围大,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最高交通量达15000辆。行车速度允许范围为20~80 km/h。
在这种公路上行驶,只要各行其道,视距良好,车速一般都不会受到影响。当二级公路做“集散”公路或不可避免街道化时,应考虑交通量大、非机动车混入率高、视距条件又差时,其车速和通行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对混合行驶相互干扰较大的此类路段,可以采取设置慢车道和人行道,将汽车和其他车辆分开。
对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或地方性道路,可以采用单车道,其适用于地形困难的四级公路,《规范》中规定的四级公路路基宽度为4.50 m,路面宽度为3.50 m。
此类公路虽然交通量很小,但仍然会出现错车和超车。为此,应在不大于300 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使驾驶人员能够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
公路路基横断面宽度为行车道和路肩宽度之和。当设置中间带、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避险车道和错车道时,还应计入该部分宽度。在半径小于或等于250 m的平曲线上,会进行路基加宽。该曲线段的路基宽度包括路基加宽的宽度。
3.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与布置形式
城市道路在行车道断面上,供汽车、无轨电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行驶的部分称为机动车道;供自行车、三轮车、板车等非机动车行驶的部分称为非机动车道。另外,还有供行人步行使用的人行道和分隔各种车道(或人行道)的分隔带及绿化带。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包括车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路侧带(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
(1)单幅路。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各种车辆在车道上混合行驶。单幅路其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
(2)双幅路。双幅路俗称“两块板”断面,在行车道中心用分隔带或分隔墩将行车道分为两半,上下行车辆分向行驶,各自再根据交通需要决定是否划分快慢车道。双幅路主要用于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地形、地物特殊或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
(3)三幅路。三幅路俗称“三块板”断面,其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靠右侧行驶的非机动车道。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宜优先考虑采用三幅路。但三幅式断面占地较多,只有当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 m时才能满足车道布置的要求。
(4)四幅路。四幅路俗称“四块板”断面,即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再将中间机动车车道一分为二,分向行驶。四幅路不但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开,还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安全和车速较二幅路更为有利。它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城市道路的交通性质和组成比较复杂,行人和各种非机动车较多,各种交通工具及行人的交通问题都需要在横断面设计中综合考虑并予以解决。因此,城市道路路线设计中,横断面设计是难点。设计时,首先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畅通,同时,要与道路两侧的各种建筑物及自然景观相协调,并能满足地面、地下排水和各种管线埋设的要求。横断面设计应注意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控制道路用地,给远期实施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