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

4.2.3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

1.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目的,是要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的要求。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使相交的道路在交叉口内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便于车辆和行人通行。

(2)使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能迅速排除。

(3)使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各点标高可以与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协调而具有良好的空间观感。

2.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量、横断面形状、纵坡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当地的地形情况。设计时,首先应照顾主要道路上的行车方便,在不影响主要道路行车方便的前提下,也应适当改变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方便。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如下。

(1)主、次要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非机动车道纵横坡度可变),次要道路的纵横坡度可适当改变。

(2)同级道路相交,纵坡度一般不变,横坡度可变。

(3)路口设计纵坡度不宜太大,一般不大于2%,在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

(4)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地表标高相协调。

(5)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流畅,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背向交叉口。如遇困难地形,如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所有道路纵坡都向着交叉口时,必须预先考虑修筑地下排水管道和设置进水口。

(6)合理确定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在交叉口布置进水口,应不使地面水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使地面水在交叉口内积水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为此,进水口应设置在交叉口人行横道的前面能截住来水的地方和立面设计的低洼处。

3.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以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三种。方格网法是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标高,求出其设计标高,并标出相应的施工高度;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并计算其上各点的设计标高,勾绘交叉口设计等高线,最后标出各点施工高度。比较上述两种方法可见,设计等高线法比方格网法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形状,但等高线上的标高点在施工放样时不如方格网法方便。为此,通常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称为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它可以取长补短,既能直观地看出交叉口的立面形状,又能满足施工放样方便的要求。下面以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为例,介绍交叉口立面设计步骤。在实际工作中,若采用方格网法,则不需要勾绘设计等高线;而采用设计等高线法时,可以不打方格,只加注一些特征点的设计标高即可。

(1)收集资料。

①测量资料,包括交叉口的控制标高和控制坐标,收集或实测1∶500或1∶200地形图,详细标注附近地坪及建筑物的标高。

②道路资料,包括相交道路的等级、宽度、半径、纵坡、横坡等平纵横设计和规划资料。

③交通资料,包括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直行、左转、右转的比例)资料。

④排水资料,包括已建或拟建地上、地下排水管渠的位置和尺寸。

(2)绘出交叉口平面图。交叉口平面图包括道路中心线、车行道的宽度、缘石半径和方格线。

(3)确定交叉口的设计范围。交叉口的设计范围一般为缘石半径的切点以外5~10 m(即相当一个方格)。这是考虑到自双向横坡逐渐过渡到单向横坡所需要的一定距离,并应与相交道路的路面标高完全衔接。

(4)确定立面设计的图式。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纵坡方向、地形和排水的要求,确定采用的立面设计等高线形式,并根据纵坡的大小和精度的要求,选定相邻等高线的高差Δh,一般为0.02~0.10 m,取偶数便于计算。

(5)确定路段上的设计标高。首先,在车行道中心线上,根据设计纵坡度定出某一整数的设计标高位置,并选定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然后计算出车行道中心线相邻等高线的水平间距,根据水平间距即可定出车行道中心线上其余的等高线位置。最后,定出等高线在街沟线上的位置。由于行车道横坡度的影响,等高线在街沟线上的位置向纵坡的上方偏移了一段水平距离,据此可定出车行道街沟线上其余的等高线位置。

(6)确定交叉口上的设计标高。

①选定交叉口范围内合适的路脊线和控制标高。

②确定标高计算线网并计算标高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

(7)勾画交叉口上的设计等高线。参照已知的立面设计图式和形状,把各等高点连接起来,即得初步的以设计等高线表示的交叉口立面设计图。

(8)调整标高。按照行车平顺和排水迅速的要求,调整等高线的疏密和均匀变化,调整个别不合理的标高,补设进水口。检查方法:使用大三角板或直尺沿行车、横断面或任一方向,检查设计等高线分布是否合理,以判别纵坡度、横坡度和合成坡度是否满足行车和排水要求,再检查街沟线的纵坡能否顺利排水,以及进水口的布置是否合理。

(9)计算施工高度。根据等高线的标高,用补插法求出方格点上的设计标高,最后可以求出施工高度(等于设计标高减去地面标高),以符合施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