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气塞天地

(一)元气塞天地

陈献章二十七岁时,曾受学于服膺朱熹的吴与弼。虽然陈献章声称于吴与弼处所学收获甚微,“未知入处”,然而受其影响亦在所难免。例如,他的自然观,即他在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变化时,就和程朱理学一样,也一般地称引“气”为宇宙构成的基本因素的观点。他说:

天地间,一气也而已,诎信相感,其变无穷。(卷一《云潭记》)

元气之在天地,犹其在人之身,盛则耳目聪明,四体常春;其在天地,则庶物咸亨,太和纲缊。(卷四《祭先师康斋墓文》)

元气塞天地,万古常周流,闽浙今洛阳,吾邦亦鲁邹。(卷五《五日雨霰》)

陈献章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元气变化是古今所以迁改的原因。这正是宋代理学中根据《周易》而形成的一般的宇宙生成观念。例如,张载即认为“太虚无形,气为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篇》)程颐亦认为万物“种于气”(《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朱熹更说:“盈天地之间,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二气之终始盛衰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傅伯拱字说序》)所以,在这里还难以分辨出陈献章“元气塞天地”观点的性质,这还需要看他对“气”之本质是如何理解的:是如同张载那样,把“气”认作是“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最后根源;抑是如同朱熹那样,把“气”看作是“形而下之器”,是“生物之具”,只有“理”才是“生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