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书

论学书

率性是本体。尽性是工夫。率性。众人与圣人同。尽性。圣人与众人异。如见孺子入井而怵惕。此率性也。众人与圣人同。至于扩充以保四海。此尽性也。圣人便与众人异矣。知爱知敬为率性。达之天下为尽性。不忍觳觫为率性。爱百姓为尽性。皆是也。率性无工夫。尽性有工夫。尽性者。即尽其所率之性。由工夫必合本体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乃率性之道。而仁乃天命之性。天命之性不可见。而于恻隐见其端。由其端以窥其体。而本体之善可知。故曰性善。

○得其体。则其用自然得力。但不言用。则其体又不可见。其谆谆言用者。欲人由用以识体耳。既由用以见其体。又何用之非体。性体原不睹不闻。然必不睹不闻之时。乃见性体。如见孺子入井。见牛觳觫。此时固有怵惕恻隐之心矣。然未见之前。岂遂无是心乎。未见之前之心。不睹不闻。正以体言。正以天命之性言。既见之后之心。有睹有闻。便以用言。便以率性之道言矣。故于不睹不闻之时。然后识性体。果不落于睹闻也。若谓共睹共闻之时。而不睹不闻者自在。虽已发。而根柢者固未发也。又何必论时。不知不睹不闻之时。而共睹共闻者亦自在。虽未发。而活泼者固常发也。又何为专以不睹不闻为性体乎。未见入井。而胸中已涵孺子。未见觳觫。而眼内已具全牛。先天脉理。旁皇周浃。故曰至善。

○不睹不闻。莫见莫显。原就时言。而道即在其中。彼丢过时。而专以不睹不闻为道体。则可睹可闻鸢飞鱼跃。独非道体耶。若是则工夫专在于寂。动处感处。可以任意。纵有差错无妨矣。

○近世学术多歧。议论不一。起于本体工夫。辨之不甚清楚。如论本体。则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众人与圣人同。论工夫则至诚尽性。其次致曲。圣贤与众人异。论本体则人性皆善。不借闻见。不假思议。不费纤毫功力。当下便是。此天命率性。自然而然者也。论工夫则不惟其次致曲。废闻见思议功夫不得。即至诚尽性。亦废闻见思议功力不能。此戒慎恐惧不得不然者也。如以不借闻见。不假思议。不费纤毫功力。为圣人事。不知见孺子入井。孩提知爱。稍长知敬。亦借闻见假思议费功力乎。可见论本体。即无思无为。何思何虑。非玄语也。众人之所以与圣人同者。此也。若论工夫。则惟精惟一。好问好察。博文约礼。忘食忘忧。即圣人且不能废。矧学者哉。若不分析本体工夫明白。而混然讲说。曰。圣学不借闻见。不假思议。不费纤毫功力。虽讲的未尝不是。却误人不浅矣。必讲究得清楚明白。从此体验。愈体验。愈浑融。造到无寂无感无安无勉地位。才与自然而然不费纤毫功力之本体合。此圣贤相传之正脉也。若论工夫而不合本体。则泛然用功。必失之支离缠绕。论本体而不用工夫。则悬空谈体。必失之捷径猖狂。其于圣学。终隔燕越矣。

○吾儒之学。以至善为本体。以知止为工夫。而曰致知在格物。可见必格物而后能知止也。格物乃知止以前工夫。丢过物格。而别求知止之方。此异端悬空顿悟之学。非吾儒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