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门人不守师说的思想分化倾向

(二)湛若水门人不守师说的思想分化倾向

湛若水的及门弟子最著名者为吕怀、何迁、洪垣、唐枢四人。《明史》概述四人学术宗旨及特色时说:“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入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皆不尽守师说也。”(卷二八三《湛若水》)

吕怀,字汝德,号巾石。他在答一友人书中,完整地表述了他的为学宗旨和主张:

天理、良知,本同宗旨。诚得原因著脚,则千蹊万径皆可入国;徒徇意见,不惟二先生之说不能相通,古人千门万户,安所适从。今即使子良知、天理之外,更立一方亦得,然无用如此,故但就中指点出一通融枢要,只在变化气质。学问不从这上著脚,恁说格致,说戒惧,说求仁集义与夫致良知,体认天理,要之只是虚弄精神,工夫都无着落。(《明儒学案》卷三十八《甘泉学案二·巾石论学语·答叶德和》)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一是吕怀认为,“天理”、“良知”同旨,反对在湛、王之间寻找分歧;二是吕怀提出为学宗旨“只在变化气质”。就第一点而言,还不能说吕怀“不守师说”。尽管湛、王曾有分歧,但湛若水终则认为“天理”、“良知”“交用则同也”。就第二点而言,吕怀把为学宗旨确定为“变化气质”,则是有悖于师说了。

湛若水偶而也曾说过“学求变化气质而已矣”(卷二《新论》),但这里的“学”是指读书而言,他说:“诵诗三百,达政、专对,气质之变化也。学求变化气质而已矣。是故变化之道莫大乎歌咏。”(同上)他更经常强调的则是“随处体认天理”。即湛若水心学的修养方法,和陆九渊、陈献章一样,主要是对“善”的“本心”(或“端倪”或“天理”)的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而不是对“恶”的气质(或“习心”)的剥落、煎销。

而吕怀却认为自我反省的“发明本心”、“体认天理”之类,只是“虚弄精神”,唯一的方法是“变化气质”。他说:“窃见古来圣贤求仁集义,戒惧慎独,格致诚正,千言万语,除却变化气质,更无别勾当也。”(《明儒学案》卷三十八《甘泉学案二·巾石论学语·复黄损斋》)对于这一观点,在宋以来的传统心学理论里是找不到论证的,于是吕怀就在心学理论范围以外寻找论证。他作《心统图说》,以“河图”之理,比附人之身心,表明他接受了象数派理论的影响。《心统图说》主旨在论述“性统于心,本来无病,由有身,乃有气质;有气质,乃有病;有病,乃有修。是故格致诚正,所以修身,戒惧慎独,所以修道。身修道立,则静虚动直,天理得而至善存矣。”(同上《与蒋道林》)这与张载“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的思想(《正蒙·诚明篇》),又有某种联系。故黄宗义在评论吕怀“变化气质”之论时说:“先生之论极为切实,可以尽横渠之蕴。”(《明儒学案》卷三十八《甘泉学案·吕怀传》)这些都表明吕怀心学思想在确立宗旨和论证方法上都偏离了师说,超越了江门心学的范围。

何迁,字益之,号吉阳。他的为学宗旨以“知止”为要。他说:“道有本末,学有先后,《大学》教人,知止为先……止者,此心应感之机,其明不假思,而其则不可乱。”(同上《吉阳论学语·沧守胡子序》)何迁的“知止”说,实是指体认寂然不动之心。

正如黄宗义所说:“此与江右主静归寂之旨大略相同。”(同上《何迁传》)然而,对于王守仁弟子聂豹的“归寂之说”,湛若水是深不以为然的,并有所批评。《天关语录》记曰:“聂双江有归寂豫养之说,其言曰:……归寂以通天下之感,致虚以立天下之有,主静以该天下之动,云云。先生曰:……其言静以养动者,亦默坐澄心法也,不善用之,未免绝念灭性,枯寂强制之弊,故古来圣圣相授,无此法门。”(卷二十三)可见,何迁“知止”之旨,于其师说“随处体认天理”亦是有所偏离的。

洪垣,字峻之,号觉山。他是湛若水最寄厚望的弟子,称其“是可传吾钓台风月者”(《明儒学案》卷三十九《甘泉学案·洪垣传》),但洪垣并没有继承和发挥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之说,而是对它有所批评,认为这种方法“逐善恶之端以求所谓中正者,恐未免涉于安排。”(同上《觉山论学书·答徐存斋阁老》)

唐枢字惟中,号一庵,是湛若水及门弟子中著述最多者,他提出“讨真心”三字为修养目标,这非但没有进一步发挥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反而如黄宗义评断的那样:“‘真心’,致‘良知’也。‘讨’即‘致’也。于王学尤近。”(同上卷四十《甘泉学案·唐枢传》)

湛若水的二传弟子如许孚远,倡“著到方寸地洒洒不挂一尘,乃是格物真际。”(同上卷四十一《甘泉学案·许孚远论学书·与蔡见麓》)三传弟子如冯从吾,倡“学问之道,全要在本原处透彻,未发处得力。”(同上《冯从吾语录》)其心学思想虽然没有改变,但陈、湛江门心学的个性特色已经消失,而呈现出和王学融合的新特色。这样,在湛若水之后,江门心学由吸收姚江心学的某些观点开始,最后就慢慢融入了姚江心学。

总之,湛若水及其弟子主要是从人的心理本质和心理过程的角度,探讨了宋明理学的主要论题,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于人的“主体”的认识。对这些如果不作仔细剖析,而用“唯心主义”一词加以全盘否定,那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