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公元1472—1487年)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官僚家庭。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其曾祖世杰,“人呼为槐里子,以明经贡太学”[1]。祖父天叙,号竹轩,是一个“环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的绅士。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父名华,字德辉,别号实庵,晚称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下,又称为龙山公,成化辛丑(1481)赐进土及第一名,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活在这样具有丰厚文化素养的家庭,自然会受到上等的文化教养。
封建官宦之家总是望子成龙的。当王阳明出生前后,家里老人因吉祥之想,精心编织了两个神奇的故事。其一是说王母郑氏怀他十有四月之久,比常人在娘肚子里足足多呆四个月!这当然是世间罕见之事。其二是说王阳明呱声坠地之时,祖母岑氏正做着一个神妙而香甜的美梦,梦中“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2]。当岑氏惊醒,适闻王阳明降世啼声。究竟老太太编织的美梦是真是假,无从考证,然而祖父竹轩公坚信无疑,遂取吉祥梦意给新生儿授名为“云”。于是亲友们广为宣传,并指王阳明诞生楼为“瑞云楼”。楼址在余姚龙山北麓[3]。这两个荒诞的故事,流传人口,当然要对王阳明及抚养和教育他的人产生一定的心理作用。王阳明从小自命不凡,放荡自任,而其祖父母更是十分钟爱,百般袒佑,这使得他确实获有一良好的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
紧接着第三件奇事在王阳明五岁时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五岁前王阳明的语音器官发育不全,据说还是一个哑巴儿童。一天,他突然开始说话,而且能口诵祖父所读的书文[4]。可见其智力非同一般。五岁以后在家塾读书,八岁时对神话故事很感兴趣,富有想像力。但他很顽皮,不太遵师教,常逃塾厌学,把精力花在士大夫子弟不应有的战争游戏上。听故事,好戏游,此乃儿童天性,顺其自然,无疑对他的身心健康和性格培养大有裨益。更况余姚山清水秀,东濒东海,北临大江口,西接绍兴,自古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此人才渊薮之地,何乏神奇传说故事?王阳明生长在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加上家庭教育习染,适足以开发其智力,放任其性格,形成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心理素质。王阳明后来注意儿童教育要依据儿童自然好乐之性的思想,无疑是有他的切身感受的。
十岁那年,父王华举进士,中状元,授修撰。是年,衣锦还乡,荣满乡里,不久就将竹轩公和儿子一同接往京师官邸。竹轩公因儿子成为新科状元,由此胸次更加“洒落”,所过之地多有名士逢迎礼遇。一次,过金山寺与客酒酣,诗兴发作,企图“雅歌豪吟”一番,不料江郎才尽,半晌赋诗未成,显得十分尴尬。聪明又好自我表现的王阳明从旁而出,脱口吟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顿时才惊四座。复命赋《蔽月房山诗》,阳明应口放声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年仅十一岁的稚童,吐词如此豪迈不凡,不仅有气吞牛斗之概,而且富有哲理意境。由此可见,王阳明幼时所受教育已非一般。
次年,王阳明在京师就塾师之教,仍豪迈不羁。其父深以为他过度早熟而常怀忧虑,但碍于竹轩公在旁袒护也难于约束。这对王阳明形成放任性格是有很大影响的。一天,王阳明与同窗逛长安街,遇一相士,说他日后可成圣贤,使得他心境陡高,竟从此拳拳其言,如痴如醉。“自后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对此答复不以为然,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5]”。学圣贤为第一等事,登第次之,此观念萌发在这位十二岁的少年心里,可见他已开始关心人生价值和学习目的了。
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居丧哭泣甚哀”[6]。失去母爱,使得王阳明感到人生莫大的痛苦,后来他常回忆:“臣自幼失母,鞠于祖母岑”[7]。传说他在生母死后,受到继母的残酷虐待。不久,他想出了一个罚治继母的法子。一天,他上街买了一只长尾林鹗,把它藏在继母的被子里,同时收买了一巫婆。当继母一钻进被子时,长尾林鹗突然飞出,发出怪声,在房里乱飞。风俗忌野鸟进屋,特别是这种叫声难听的野鸟,更被视为不祥之兆,况且它隐藏在深闺的被褥中,的确是一件不小的怪事。在继母恐惧之际,阳明请来了那个被收买的巫婆,装作阳明生母附体恐吓其继母:“你虐待我的儿子,我祈求神来取你的命。原来那怪鸟就是我的化身。”继母浑身发抖乞求饶命,并发誓不敢再虐待阳明。“于是遽改其行,一朝而为贤母”[8]。这个传说或未虚构,说明少年阳明善于观察习俗和利用人们心理,主动改造与己不适的环境。这种性格与能力的培养,着实为他后来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险恶环境,保存性命与精神健康等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清人唐甄说:“乃他日用是道也,以奇用兵,而成禽宁定浰之功,治心之用,于斯可见矣”[9]。
十五岁那年,王阳明出游居庸三关,冒险历难,纵览山川形势,探询诸夷种落,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经月始返”[10]。阳明出游三关是有社会背景的。成化年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长城以北鞑靼势力日强,时起北方边陲狼烟烽火;长城以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王阳明出游三关,其报效疆场的尚武爱国之心激动不已,一日梦谒马伏波庙,因向慕马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的英雄气概,写下一首梦中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字里行间,透露着他深慕历史上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陲、为国建功的马援的报国思想感情。他“在家屡欲为书献于朝”[11],而他父亲斥之为狂,并大为担忧。王阳明的政治热情和尚武爱国行径,已超出社会一般规范而被目为“狂”,显示他对人生价值与国家政治命运的关心。
人是文化和环境的产物。习得文化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受教育和成长过程。王阳明十岁前生长在风景秀丽、文化发达的余姚,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一岁后迁居京师入塾就学,又受到上层社会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的熏陶。这些经历对于形成其勇于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心理素质,自命不凡、超迈不群的特殊性格,大胆进取、关心国事的政治抱负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