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书院讲学特征

(三)湛若水书院讲学特征

1.教学方法

湛若水在长期的书院讲学中,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方法。

首先,重视礼仪、礼节的训练。“卜西樵为讲舍,先令习礼,然后听讲。”[72]并要求初学者在言语动静上下功夫,“步趋要从容,言语要和缓,步步言言,要与心相应,一一使由中出。”[73]这与其事上磨炼的教育主张是一致的。而与陈献章“凡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其次,讲授与自修相结合而以自修为主。自修以日为单元,按五个步骤循序进行:“每日鸡鸣而起,以寅卯辰三时诵书,以巳午时看书,以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74]每月先生讲授一次,在朔望之日,“朔望登堂,先生讲书一章或二章。”[75]先生讲完之后,学生再轮流讲书一章,以考察每个人理解发明的情况,并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重视考业,严格督导。以大科书院为例,每月考察一次,时在二十六日。考试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对试卷只批点可否,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先生的批点,并自行改正。每次会讲的时候,湛若水都要仔细询问学生们自己学习的情况。一旦有“因循、逐行及失期不至者”,他都严加督责,并告诫说:“自古岂有自在无事圣人……”[76]。

2.注意处理书院与官学、学业与举业的关系

湛若水在《大科训规》中明确规定,书院乃学问之地,非问学道义之士不接。这就跟以科举为业,以猎取功名利禄为主要目的的官学划清了界限。但是,差异就会产生矛盾。尤其是对那些独立特行、才高志远的人来说,书院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官立学校,这很容易招致来自官方的嫉恨和反对。对此,湛若水是有先见之明的。因此,对如何处理学业与举业、书院与官学之间的微妙关系,他颇费思索。为了处理好学业与举业的关系,他提出应在以学业为本的基础上,“二业合一”,把举业当作学业成就的自然结果,他专门为此作了《二业合一训》。为了处理好书院与官学的关系,他也作了一些说明与规定:“朝廷立有太学及府州县学,所以教养人材甚密。本山院不过初为退居求志之地,四方之士因而相从,间有生员向慕而来,亦所不却,但亦所以请假养病行之,盖提学学师,乃朝廷所立之师也,辞师以从师,于义理恐有碍。”[77]尽管湛若水欲敛其锋芒,免于与人口实,但书院与官学的矛盾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更何况,在那个权力等于真理的时代,当权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随着湛若水等讲学活动的空前活跃,统治者日益觉得书院讲学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于是,在嘉靖十六年(1537),以复兴天理为己任的甘泉心学竟被游居敬疏斥为异端邪说,其门生弟子则被目为流氓地痞。嘉靖皇帝采纳了游居敬之疏请,于是年四月下令罢除天下书院[78]。这件事对湛若水触动很大,是他不久疏请致仕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