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求“心”
2025年09月15日
(一)以静求“心”
陈献章的心学认为,万物万理具于一心,生于一心,为摆脱万事万物的负累,识得“心”之本体,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在陈献章心学里,“心”不仅是指一种可感觉的、具体的生理实体,而且是具有神秘作用的宇宙本体,它无法通过理性的、逻辑的方法来认识,只能通过非逻辑的、内省方法来觉悟。这种内省的方法自有其心理学的根据,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陈献章对它作了精深的分析,也是对人类认识结构要素的贡献。他对其弟子李承箕(字世卿)说:
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所及,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卷一《送李世卿还嘉鱼序》)
陈献章把这种由“深思而自得之”,即内省体验的以静求“心”的方法,称之为“静坐中养出端倪”。他说:
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端倪方有商量处。(卷二《与贺克恭黄门》)
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作圣之功,其在兹乎!(卷二《复赵提学佥宪》)
何谓“端倪”、“心之体”?是否即是孟子的“四端”?陈献章自己没有作过明确说明。刘宗周曾试作解释:“静中养出端倪,不知果是何物。端倪云者,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毕竟不离精魂者近是”(《明儒学案·师说》),似乎也不得要领。实际上,它是指某种本然的、善恶喜怒未形的精神状态。不过,陈献章对这种精神状态作了一些神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