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代理学的态度
湛若水对宋代理学朱、陆两派,采取平等对待的态度,他从自己的“心事合一”或“知行并进”的观点来看,认为他们各有所蔽。他说:
在心为性,在事为学;尊德性为行,道问学为知,知行并进,心事合一,而修德之功尽矣。德脩而道自凝矣,此圣门合一之学。后世支离之弊寝兴,朱熹与项平父书日:“子静专尊德性,而熹平日道问学为多。”臣谓二者会其全,无独用之理也。虽以朱、陆大儒未免此说,而况于他者乎?(《圣学植物通》卷二十七《进德业》)
湛若水认为,“尊德性”、“道问学”应该是合一的,犹如一体之两面,朱、陆则各见其一,故是有弊。或者说,孔孟之学与道,本应“上下体用一贯,大中至正而无弊”,而“朱陆各得其一体者,朱语下而陆语上”(卷七《答太常博士陈惟浚》),故是有偏。所以,他对朱、陆学术都表现出不太尊重的态度。例如,他认为朱熹的《大学章句》用来科举应试是可以的,但作为修身指南就难以胜任了。他说:“诸生读《大学》,须读文公《章句》应试,至于切己用功,更须玩味古本《大学》。”(卷六《大科训规》)但是,他并非否定或反对朱熹,故当有人非议朱熹时,他说:“如之何其非之!其志也,学也,行也,将班诸孔门可也。”(卷一《樵语》)
对于陆九渊,他虽然明确表示“若于象山,则敬之而不敢非之,亦不敢学之”(卷七《寄崔后渠司成》),而实际上却并不乏非议之词。如他对陆九渊“心皆具是理”之说,就颇疑其非。他说:“说‘具’者是二之也……九渊谓读《论语》疑有子之言支离。臣亦敢以是疑九渊焉。”(《圣学格物通》卷二十《正心》)对于陆九渊的高足杨简,湛若水则更尖锐地批评其为“以圣贤之格言,文自己之邪说”(卷二十四《杨子折衷》),并著《杨子折衷》六卷,逐条辨析杨简言论“乃异教宗旨也”(同上)。
但是,毫无疑义,湛若水心学和陆九渊心学不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也确有着源流和承继关系。如上所述,湛若水主张的对“本心”自我反省、自我体认的“随处体认天理”,和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就是一致的。湛若水心学中的不少观点或命题,也早就在陆九渊心学中出现,如“心即理”,“六经皆注我心者也”(卷十八《广德州儒学新建尊经阁记》)。陆九渊曾设喻论为学当先须“明心”:“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象山全集》卷三十五《语录》);湛若水也持相同之论:“如不好的田地,虽有美种,亦将奚施?”(卷二十三《天关语录》)不过,他们也有不同。陆九渊重视心为自明之体,而湛若水则重视心的反思之用。前者更加接近于所谓“顿悟”,而后者对于心理活动层次之分析则更为深入。总之,无论是陆学和湛若水思想,对人之知觉、情感、理性诸主观范畴之分析,在中国理论思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湛若水认为宋代理学诸儒中,能得孔孟心事,体用一贯之旨的是周惇颐、程颢,故唯对周、程二人极表尊崇。他说:
明道得孔、孟、濂溪之传者也,故其语学语道,上下体用一贯,大中至正而无弊……故愚尝云:乃所愿则学明道也。(卷七《答太常博士陈惟浚》)
于是,他著《遵道录》八卷,明确表示对宋代理学诸儒的态度:
夫遵道何为者也?遵明道也。明道兄弟之学,孔、孟之正脉也,合内外、彻上下而一之者也。今夫为朱、陆之辨者赜矣,或失则上,或失则下,吾弗敢遵焉尔。(卷十七《叙遵道录》)
湛若水对陆九渊和周惇颐、程颢之所以有如此不同的态度,是因为他没有觉察到、也不承认自己的哲学基本观点和陆九渊心学是完全相同的,如他用来批评陆九渊“心具是理”命题的“心即理”观点,原来也正是陆九渊心学的基本观点,而他对于自己“随处体认天理”的方法和周、程“无欲主一”、“无丝毫人力,浑然与物同体”思想之间的联系也是很清楚的。因为所谓“主一”,就是排除杂念,唯一地以伦理道德规范制约思想言行,这正是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方法中的“敬”;所谓“无丝毫人力”,“浑然与物同体”,就是保持心境的空虚本然状态,这正是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方法中的“勿忘勿助”。故他说:“‘敬’字宋儒之论详矣,惟明道‘主一’之言为至当。”(卷七《答黄孟善》)“‘自然’之说,本于明道‘明觉自然’之说,‘无丝毫入力’之说,明道‘无丝毫人力’之说,本于孟子‘勿忘勿助’之说。”(卷二十一《自然堂铭序》)因此,他认为“孔孟之道在周、程”(卷十八《默识堂记》),对他们表示尊崇。
但是,湛若水的修养方法与周惇颐及二程也并非完全一致。如程颐的“主敬”功夫,据朱熹的概括是:“只云但庄整齐肃,则心便一,则自无非辟之干;又云但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只此便是下手处”(《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一《答程允夫》),则颇多于自我约束。与此相较,湛若水则着重于任心自然。他说:“心本活物,不必防闲太过,但得使之有路可循,如流水或淮或泗,各循其道,久之自无泛滥之患。”(卷二十三《天关语录》)周惇颐、程须不除窗前草,则是完全放任自然。与此相较,湛若水则又有所检束,主张“恶草”仍须剪除。他赋诗曰:“窗前草不除,吾除惟恐后。不除恶草根,芝兰安得茂?兰德馨通天,草秽虫蛇薮。无为无不为,自取为何有!”(卷二十七《禺山除草呤示同志》)这些说明他们关于修养的具体步骤或方法是不完全相同的。总之,湛若水与周、程、陆之间,固有所同,亦有所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