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儿童教育

(五)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从培养“圣态”的目的出发,主张对儿童教育首先要“教以人伦”。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说:“今教童子,惟学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要从儿童开始,就能致力于养成这些封建道德。其课程设有歌诗、习礼和读书等。每门课都有其独立的作用和特有的意义。诗歌要儿童“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263]儿童诗歌,可以启发其“意志”和陶冶其情感,把儿童旺盛的精力用在培养德性上,从消极方面来说,可以使儿童心中的忧闷化于音乐之中,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所以《乐记》说:“乐者,德之华也。”习礼要儿童“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所以,儿童的习礼,不但有“动荡血脉”、“固束筋骸”的健康作用,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待人接物、洒扫应对的礼节和养成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使之“礼貌习熟,德性坚定”,即所谓“礼以导行”。所以,诗歌与习礼的礼乐课,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教育,当然也含有美育和体育的因素。读书,除可以“开知觉”、“开聪明”、增长知识外,还在于借以“宽虚其心意”而“存其心”、“宣其志”。总之,这些课程的总目标,“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换句话说,诗歌、习礼、读书,有开发儿童智慧的智育,养其心性的德育,健其“筋骸”的体育和宣泄其情感的美育等价值。他有“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诗歌教育,固然有启发儿童“奋至德”的作用,但总是属于“放”情感、布快乐的一科,所以必须要“约之以礼”,即用乐教来“导和”与用礼教来“导行”结合起来,方可以防止“礼甚则离,乐甚则流”的弊病,使儿童从“意志”到情感,都有助于养成封建道德的信念和封建社会的文明行为。所以,王守仁的礼乐教育,非常重视儿童精神文明的培养。

王守仁为对儿童进行“正蒙”的教育,使儿童能于“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他还特别规定了一套教育的实施办法和教学制度,而名为《教约》,令各个学校教师和学生遵守执行。他明文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教儿童摹仿写字和作诗文),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不暇及于邪僻。”[264]在如何进行歌诗、习礼和读书方面,他还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教歌诗与习礼,不仅分班(组)轮教,以相互观摩,还有会演比赛等各种方式,有分有合,即有分组又有全体“会歌”和“会习”,对儿童具有相观而求进的作用,并“使其乐习不倦”。而且还在歌诗与习礼上,发表了一些关于儿童教育基本训练的观点。在读书方面,主张授书要“量其资禀”,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要常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而“无厌苦之患”,却“有自得之美”。教学务使儿童“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反复思考。最后,要能使儿童得其“义理”,掌握书中的精神。这才能使儿童“聪明日开”,智力自然会日益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启发诱导,根据儿童的自然(“童蒙之性”),顺其童性,而开发其身心的发育。教学能使儿童有“时雨春风”之感,就是孟子所说的“时雨化之”,也就是因势诱导,在儿童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培植。对幼童的教育,犹如栽花育苗,灌溉之工,皆应“随其分限所及”,切不可“揠苗助长”。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265]由此可知,王守仁在讨论儿童的教育时,提出了“儿童心理”的问题,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适应儿童的身心自然。教师要循童性而加以启发,不宜加以束缚。教学能使儿童“无厌苦之患”,而有“中心喜悦”之心,则学童会“进自不能已”,便会有“日新之益”、“涵育薰陶”之功。这在当时来说,是很有见地的主张。

正因为王守仁主张对儿童教育要重启发诱导,所以他对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提出了尖锐而合理的批评。他说:“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簿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266]他认为,这种教育是摧残儿童的天性,其结果使儿童对教师和学校处于敌对而“视教师如寇仇”,“视学校如囹狱”,这不但不能教儿童“为善”,反而“驱之以恶”。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应该群起而声讨之。所以,教育蒙童,必须深知“童心”,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他们学习的兴趣,“委曲开导”,使之“感发兴起”。这样,学童自然心灵开悟,“乐学不倦”,知识扩充。

王守仁主张内心修养,反对外来束缚,因而提倡“存童心”,教育在于唤起儿童固有的“良知”,在发现“天之良知”的同时发现知识。虽然童子与大人在“致良知”的工夫上是一致的,但童子有童子的“良知”,所以教育的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深浅,要有区别,“童子良知只到此”。他提出儿童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否则就会影响幼童身心的正常发育。这在当世,是极难得的卓见。不过,他是属于心性学派的教育学说,从“致良知”、“存童心”的观点出发的,这是我们所不同意也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