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煎销习心
湛若水认为,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一旦本体中正之心被气习、物欲蒙蔽,“天理”也就昏塞。这种被气习蒙蔽之心,他称之为“习心”。他说:
虚灵不昧,心之本体,岂待人而后能之也。气习物欲蔽之,则本体昏塞而不知返,天理灭矣。(《圣学格物通》卷九《感应》)
“习心”和“天理”对立,所以消除“习心”的根本办法是“体认天理”,以发现被蒙蔽之本心。他说:
体认天理乃煎销习心之功夫。盖天理与习心相为消长,养得天理长一分,习心便消一分,天理长至十分,则习心便消十分,即为大贤;熟而化之,即是圣人。(卷十《问疑录》)
煎销习心,除运用“体认天理”的功夫外,湛若水还提出学问的方法,他认为“不可徒良知而不加学问耳”(卷十七《答洪峻之侍御》),即必须藉师友启导和读书学习,以警醒其固有之本心。他说:
此理在人心本自固有,然或有所蔽,则此理不明,所以不能不资人问询,以警其良知,盖此理人人同得故也。(《圣学格物通》卷五《谋虑》)
天理也,至善也,物也,乃吾之良知良能也,不假外求也。但人为气习所蔽,故生而蒙,长而不学则愚。故学问、思辨、笃行诸训,所以破其愚,去其蔽,警发其良知良能者耳。(卷七《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
湛若水还主张煎销习心,必须就事上磨练,他以炼金必须炉锤为例说:
煎销习心……如煎销铅铜,便是炼金。然必须就炉锤乃得炼之之功。今之外事以求静者,如置金于密室,不就炉锤,虽千万年也只依旧是顽杂的金。(《明儒学案》卷三十七《甘泉学案一·语录》)
总之,湛若水的“煎销习心”,主张在完成儒家的道德修养时,要读书,要于事上磨炼,这自然有别于陈献章的“静坐”,蕴涵有某种实际的生活经验内容。但其“读书”,并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觉醒本心,使书本为“我”所用,如他说:“人心中天理具备,读书亦唤醒一番,何等有益”(卷十一《问疑续录》),“六经觉我者也”(卷十八《广德州儒学新建尊经阁记》)。所谓“事上炉锤”,也只是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之类的儒家道德体验和践履,而不是真正的社会实践。如他说:“吾人切要,只于执事敬用功,自独处以至读书酬应,无非此意,一以贯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卷七《答徐曰仁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