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学

原学

天然自有之谓性。效性而动之谓学。性者万物之一原。学者惟人之能事。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为其能学也。学然后可以尽性。尽己性以尽人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而为三才。故学之系于人者大也。天聪天明。非学不固。威仪动止。非学不端。刚柔善恶之质。非学不化。仁义礼智信之德。非学不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非学不尽。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遇。非学不达。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故先师孔子特揭学之一言以诏来世。而其自名。惟曰学而不厌而已。性之理无穷。故学之道无尽。学而不厌。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也。然而三代以上。道明而学醇。三代以下。道丧而学杂。高之沦于空虚。卑之局于器数。浸淫于声利。靡滥于词章。呜呼。学其所学。于非孔子之所谓学也。其卓然志于孔子之学。不为他道所惑者。寥寥数千载之间。几人而已。乃其见有偏全。言有离合。行有至不至。择而取之。则又存其乎人焉。故学以尽性为极。以孔子为宗。若射之有的。发而必中。若川之归海。不至不已矣。夫然后可以语学。学之义大矣哉。(原学篇一。)

○学者既有志于孔子之学。则必知夫求端用力之地。孔子之学。自虞廷精一执中而来。其大旨在为仁。其告颜子以克己复礼。最为深切著明者也。人心本来具此生理。名之曰仁。此理不属血气。不落形骸。故直云克己。己私一克。天理具存。视听言动。各有当然之则。故云复礼。一曰克己复礼。则无我无人。平平荡荡。万物一体。故曰天下归仁。己最难克。仁最难言。因循牵系。终身陷溺。刚毅深潜。一日可至。故曰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出此入彼。即在身心之闲。其机至严。其用至博。故曰非礼勿视听言动。此孔门学派也。他如言敬言恕。言忠信。言闲邪存诚。言洗心藏密。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无非此理。无非此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耳矣。是故舍仁而不求者。昧其本心。不可立人道于天地之闲。不由克己复礼而言仁者。道不胜欲。公不胜私。而徒以闻见凑泊气魄承当。无强至于仁之理。知克己者。一私不容。气质浑化。故功利权谋之说。非所可入。知复礼者。体用俱全。万理森著。故虚无寂灭之教。非所可同。修此之谓天德。达此之谓王道。此孔子之学。自精一执中而来。为万世立人极者也。学者于斯。笃信不惑。而行之不惰。其庶几乎可以语学也夫。(原学篇二。)

○学不贵谈说。而贵躬行。不尚知解。而尚体验。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此其说也。是故性定者其言安以舒。养深者其容静以肃。内直者其动简。盛德者其心下。反之。而躁妄轻浮繁扰骄汰生焉。盖理欲消长之机。志气清浊之辩。见于动静。徵于应感。如影随形。不可掩也。昔者虞舜夔夔齐栗。以格其亲。而好问好察。善与人同。乃见其精一之学。文王在宫在庙。雍雍肃肃。而无然畔援。无然歆羡。乃见其进止之功。孔之温良恭俭让。萃至德于其躬。而意必固我。至于尽忘。乃其学而不厌之实。凡古今圣贤所为师表人伦信今传后者。必以躬修道德而致之。断非声音笑貌之所能为也。故学者之学。务实修而已矣。珠藏而渊媚。玉韫而山辉。德聚于其中。而发见于其外。有不修。修之未有无其验者也。不修而伪为于外,与夫修之未至。而欲速助长操上人之心者。皆孟子所谓无源之水。易盈易涸。不可长久矣。故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诚伪虚实。判若霄壤。其理甚明。内辨诸身心。外证诸家国。学之终身。不至不已。斯学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