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寝语

端居寝语

举天下讲理讲学。俱不甚谬。圣人并无以异人。只到实体之际。便生出支节。有可讲者。即如敬为圣学之要。内史过亦知敬是德之兴。若道如何是敬。便有密密工夫。一日之中。是敬不是敬。感应之际。有将迎无将迎。都不知觉。则只原是认得光影。未尝知得真切。圣贤修身学问。只是知之真体之密耳。

○从头学圣人之志道。则问礼问官。不妨渐学。从头便学问礼问官。恐搜索讲求。别成伎俩。

○貌言视听思。天之所以与人者。恭从明聪睿。人之所以体天者。若必以为根尘。则天何为与此垢累以戚人心乎。象山先生曰。儒者经世。释者出世。公私之辨也。

○言者人之发声。行者人之应迹。声从何处发。迹从何处应。知得去处。下得拟议工夫。方能成得变化。

○知诱物化之后。又骛于口耳光影之学。承虚接响的。然日亡亦是斧斤伐之。牛羊又从而牧之。才于人所不见处收摄凝定。忽然不及凑泊。不倚记诵。天理自尔呈露。便是日夜生息雨露滋润也。

○今人于事变顺逆。亦每每委之天命。只是朦胧不明。知不分晓。强将此言。聊自支撑。其中实自摇惑。圣人知命。即是洞彻源头。贤人却知有义。便于命上自能分晓。都不是影响说命也。

○或疑程子取谷神不死之语。予举张横渠曰。太虚无动摇。故为至实。然则儒老之辨。曰。其言虽合。其发言之意则殊。老氏从自己躯壳中发此意。儒者从天地太虚中发此意。孟子辨告子。辟杨墨。卑管晏。斥乡愿。只因孟子见圣贤一端的确分明。故灼然知异于圣贤之学。今圣贤一端。正未理会。却据前贤见成言语。附和末响。不如且寻求自己做圣贤一端之正。此一端既精。异端自不能杂。复何难辟之有。

○学问各有一处。老氏一此谦柔心。佛氏一此空寂心。杨氏一此为我心。墨氏一此兼爱心。彭笺一此养生心。只是不明乎善。不知所止。做入他歧。而为二三。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不能必物之成。花之千叶者不实。其最先发者早萎。亦天地自然之力量也。老子退一著。亦识得如此。但质之圣学。知天地之化。与时消息。而无容心。其间则老子毫厘千里之谬矣。故知天理者。能善用易。

○不独老子有合于易。参同阴符。时契造化之机。其用处便私已。程子曰。虽公天下之理。以私心为之便是私。

○问比物联类之学或有不得而凑泊者。则如之何。曰。正不欲其联比凑泊也。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散殊之中。必欲联比凑泊。是雕刻之化矣。只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是谓大同。圣人千言万语。天地千变万化。异者必不尽同。只要知同归一致之处。

○圣贤地位。非可想像。只圣贤事。合下做得洒扫应对。可精义入神。

○文章功名。闻见知解。皆足羁縻豪杰。故销市井富贵之习心易。销文章功名之习心难。销文章功名之习心易。销闻见知解之习心难。圣人精进。凡物不能羁绊。只是能放下一切好地位。都住不得也。

○老氏以物为外。故有刍狗之喻。圣人合内外以成仁。本无憧憧之心。实有肫肫之仁。何尝如此。

○庄子将感应为托不得已以养自然。岂若将感应为自不能已而任自然。故老庄以为自然者。圣人谓之矫强。

○方今人良知天理之学。似说得太易。故人往往作口耳知解。全无实得。圣人发蒙在亨行时中。要之良知天理。可亨之道也。必须童蒙求我。初筮方告。谓之时中。不然。非惟无益于人。抑且有乖于道。

○程子曰。坐忘便是坐驰。所以坐驰者。因庄生不知学问。其言本出于老子杳冥忽之意。所谓心斋。乃斋其荡然无主之心。非明善之诚。知止之定。坐而入忘。盖茫然而不自知耳。

○五福六极。气之不齐也。阴阳变化。其机莫测。圣人之心。真知阴阳消长之故。谓之知命。命不离乎气也。

○胡五峰曰。居敬所以精义。朱子晚年。深取其言。可见朱子居敬穷理之说。未尝分为二也。孔门以主敬为求仁。五峰又以居敬为精义。要之一敬立而四德备矣。

○象山先生。每令学者戒胜心。最切病痛。鹅湖之辨。胜心又不知不觉发见出来。后乃每叹鹅湖之失。因思天下学者。种种病痛。各各自明。只从知见得及工夫未恳到处。罅缝中不知不觉而发。平居既自知发。后又能悔。何故正当其时。忽然发露。若用功恳到。虽未浑化念头动处。自如红炉点雪。象山胜心之戒。及发而后悔。学者俱宜细看。庶有得力工夫。盖象山当时。想亦如此用功也。

○古人声律。非止发之咏歌。被之管弦。虚明之体。合乎元声。凡言皆中律言也。六经之言。雍雍锵锵。诸子百家。则沾滞散。乱之音作矣。故孟子知言。非知言也。知心声也。

○问乐者心之本体。恐惧悲哀相妨累否。曰。乐者。非踊跃欢喜之谓。无不乐之谓也。肫肫皓皓。为惧为哀。皆真机也。初非一朝之患。加得分毫。何妨累之。有若以物欲之忧为忧。威武之惧为惧。及当惧当忧凝滞留著。则不特哀惧妨累。而肆乐沉湎。流而不节。亦甚悖驰君子之乐矣。

○安土敦仁。中心安仁也。故感发处无非爱人。退之博爱谓仁。止道其用。

○古人举先民询于刍荛。盖天下只有一个是。更不可增有一个是。便有一个非。消灭不得刍荛之言。是圣人从而是之。圣人之言非。蒙瞽庶人得而非之。若一有胜心。则不特刍荛必增圣人已是之言。一有狥心。则不特圣人必狥偏智一隅之见。自此本然是非之度。几于凌夷。而学问家因之多事矣。

○谢上蔡以觉言仁。未为不是。朱子病其说。又言敬则自能觉。愚意敬即觉也。但敬觉工夫最精。上蔡言儒之仁佛之觉则非。

○人性全而物性偏。人心智无涯。故反危殆。物心智有限。故反近自然。人要持危而入于自然。只在存之而已。本体常存。私智无自而生。私智不生。便不害性。不害性。是养性也。神发智。智之凿处。为知诱人生而静。不容说正感发时。常觉得便是主静路上工夫。

○天德王道。王道无期必。期必便是计功谋利。尹和靖曰。如潦则止。如霁则行。何期必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