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实力雄厚
青徐兖地域沃野千里,以农为本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耕区,是古代经济发达的地区。
上古时期的齐、鲁、东楚之地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青徐兖地域大致相当。齐国在姜尚统治之前还是比较贫穷的地方,“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经过姜尚的潜心经营,齐地成为富庶之区,“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虽然邹鲁之地无林泽之饶,但是亦有“桑麻之业”,“好稼穑”,能“致其蓄藏”。[15]战国时期齐国的富足如苏秦所述:“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菑甚富而实,……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16]
东汉时期青州、徐州十分富庶。明帝、章帝时期,青徐二州负担东汉每年给鲜卑的数目巨大的岁币。《后汉书》卷九〇《鲜卑传》:“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至东汉后期,青州的赋调收入还接济幽州。同上,卷七三《刘虞传》:“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给足之。”东汉末年“青徐黄巾”风起云涌之时,青州、徐州仍然“殷实”、“殷盛”。同上,卷五八《臧洪传》:“时黄巾群盗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三国志》卷八《魏书·陶谦传》:“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东汉末年曹操与吕布在进行兖州决战时,曹操军队能够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灾荒之年兖州东阿保障了曹操的军粮供应。《三国志》卷七《魏书·张邈传》:“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二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布于巨野。布东奔刘备。”卷一六《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载令曰:“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祗深附托于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
曹魏统治青徐兖地域时,兖州是曹魏政权最主要的财政赋税供给地。《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恕传》:“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胡质任徐州刺史期间,重视发展农业,贮备粮食,保证了军粮供应和海防安全。《三国志》卷二七《魏书·胡质传》:“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十六国时期,青徐兖地域的富饶亦如前所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南朝刘宋时期,“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17]。
青徐兖地域的鱼盐之利,自西周姜尚时就开始受到重视。战国时期齐国管仲亦“设轻重鱼盐之利”[18],并“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19],与当时的燕、楚等国进行海上贸易。西汉初年实行盐业自由经营的政策,齐地出现“致千金”的盐业大富商东郭咸阳、刀间。《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东郭)咸阳,齐之大煮盐,孔仅,南阳大冶,皆致生累千金。”卷一二九《货殖列传》:“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之后,在出盐多的地方设置盐官,全国共设立38处盐官,而青徐兖地域就多达11处:青州千乘郡,北海郡的都昌、寿光,东莱曲城、牟平、惤、昌阳、当利,徐州琅邪海曲、计斤、长广[20]。南燕慕容德在青徐兖地域立国后,充分利用此地矿冶业和制盐业的优势,“立冶于商山(今山东桓台东南),置盐官于乌常泽,以广军国之用”[21]。据《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载:“自迁邺后,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盐。沧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置灶四百五十二,幽州置灶一百八十,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又于邯郸置灶四,计终岁合收盐二十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军国所资,得以周赡矣。”可见,东魏北齐时期青州已是第二大产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