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攻占彭城、下邳与谢玄、刘牢之北伐
前秦建国初期在关中发展。前燕国力衰微之时,前秦趁机一举灭掉前燕,尽有其地,疆域东至大海,结束了历时十九年的前秦、前燕、东晋三国鼎峙局面,青徐兖地域开始处于前秦的统治之下。
前秦在苻坚统治时期,国力强盛。桓温北伐时,前秦与前燕暂时结成联盟,但前秦并未参战,只是派兵向东进驻颍川,对晋军起到威慑作用。“晋大司马桓温伐慕容暐,次于枋头。暐众屡败,遣使乞师于坚,请割武牢以西之地。坚亦欲与暐连横,乃遣其将苟池等率步骑二万救暐。王师寻败,引归,池乃还”[165]。《资治通鉴》卷一〇二《晋纪二四》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八月,遣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帅步骑二万以救燕,出自洛阳,军至颍川;又遣散骑侍郎姜抚报使于燕。”海西公太和五年(370),前秦苻坚坐收渔翁之利,灭掉前燕,青徐兖地域尽入前秦疆域,前燕“诸州郡牧守及六夷渠帅尽降于坚”[166]。苻坚据有青徐兖之后,曾下令迁徙陈留、东阿万余户民众充实青州。看来青州遭到石虎的大屠杀后,至此仍未完全恢复,依然人烟稀少,苻坚不得不从兖州移民来充实青州。
前秦灭燕之后,开始有计划的向南、西、北等方向展开统一北方的征伐。首先南攻巴蜀,咸安元年(371)伐仇池,宁康元年(373)取蜀,太元元年(376)西灭前凉张天赐,又北逐鲜卑涉翼犍之代国。东晋方面,桓温北伐失败后,归罪于豫州刺史袁真,致使袁真、袁瑾父子反叛于寿春,归降前燕。至简文帝咸安元年(371)正月,桓温才平定豫州袁氏叛乱。前秦东征西伐时正是东晋桓温废帝欲篡位之时,无心顾及前秦统一北方的军事行动。孝文帝宁康元年(373),桓温在死后,东晋内争局面才逐步改变。
(1)前秦攻占淮泗重镇彭城、下邳
前秦灭掉凉、代之后,南征东晋不再有后顾之忧。于是在公元378年七月,前秦发动了进攻东晋的淮南战役,虽然前秦失败,但是夺取了位于淮泗水道的重镇彭城、下邳,使东晋的防线撤至淮南,由守淮退至守江。淮南之战后,前秦以毛当为平南将军、徐州刺史,镇彭城;毛盛为平东将军、兖州刺史,镇胡陆;王显为平吴校尉、扬州刺史,戍下邳[167]。前秦欲统一南北的淝水之战中,徐州淮泗地区之彭城是前秦四路大军东路军的集聚地,苻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168]。前秦欲一举灭掉东晋,各路大军最终必定直捣东晋京城建康,而淮泗之东路军离建康最近,最具威胁。然而,前秦的东路军进至彭城后,再不见有其它举动,慕容垂、姚苌所率之军更是如此。可见苻坚四路大军同时进攻东晋的部署并未落实,真正作战时只是苻坚、苻融进攻项城、寿阳的主力军孤军作战而已。
幽州苻洛兄弟反叛,苻坚派军平叛,青州便利的海路交通在这次平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苻坚海、陆两道派遣将领率大军进攻,海路由“屯骑校尉石越自东莱帅骑一万,浮海袭和龙,斩平规,幽州悉平”[169]。
(2)东晋谢玄、刘牢之北伐
东晋乘前秦淝水之战后国家倾败之际,以谢玄、刘牢之为首进行了北伐。淝水之战后第二年即公元384年八月,谢安奏请开拓中原,讨伐前秦。这次北伐首要战场就是青徐兖地域。九月,谢玄进军下邳,前秦徐州刺史赵迁弃彭城而逃,谢玄遂进据彭城;刘牢之进攻兖州,前秦兖州刺史张崇弃守鄄城逃归慕容垂,[170]刘牢之遂“进屯鄄城,讨诸未服,河南城堡承风归顺者甚众”[171]。
攻下兖州后,为了解决继续深入北伐所需军粮的运输问题,谢玄采纳督护闻人奭的计策,堰吕梁水以兴漕运,“兖州既平,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用督护闻人奭谋,堰吕梁水,树栅,立七埭为派,拥二岸之流,以利运漕”[172],解决了军粮不继的问题。谢玄派淮陵太守高素率三千人进军青州广固,受降青州刺史苻朗。令龙骧将军刘牢之、济北太守丁匡占据黄河南岸要津碻磝,开始进攻冀州,东晋济阳太守郭满占据黄河南岸要津滑台,不久收复三魏[173]。谢玄收复青徐兖司豫后,认为应当镇守梁国、彭城二地,而东晋朝廷却令其退守淮阴和寿阳,结果难以控制北方地区。太元十一年(386)黎阳翟辽、泰山张愿各据郡反叛,至此东晋朝廷才令谢玄还镇淮阴,朱序镇守淮北重镇彭城[174]。
刘牢之镇守彭城之时,平定彭城民乱,并同前秦将领作战,征战于兖州之泰山、鄄城,起到守边御敌的作用。《晋书》卷八四《刘牢之传》:“牢之以军败征还……守淮阴。后进戍彭城,复领太守。祅贼刘黎僭尊号于皇丘,牢之讨灭之。苻坚将张遇遣兵击破金乡。围太山太守羊迈,牢之遣参军向钦之击走之。会慕容垂叛将翟钊救遇,牢之引还。钊还,牢之进平太山,追钊于鄄城,钊走河北,因获张遇以归之彭城。”但是这一时期内忧外患同时迸发,“袄贼司马徽聚党马头山,牢之遣参军竺朗之讨灭之。时慕容氏掠廪丘,高平太守徐含远告急”[175],刘牢之不能兼顾,遂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