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与西晋动乱

3.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与西晋动乱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战火燃及整个青徐兖地域,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与当权者关系错综复杂,在战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青州

“八王之乱”时出任青州地方军政长官史书可考者为青州刺史山简、宁北将军·青州刺史王浚、安北将军·青州都督孝王略、青州刺史程牧、广武将军·青州刺史王敦五人。从他们出刺青州或者都督青州的背景来看,宗室诸王对青州的争夺不如对兖州激烈,对青州地方长官亦不如对兖州重视。贾后专权时期,太原王浚为贾后党羽,《晋书》卷三九《王浚传》:“及愍怀太子幽于许昌,浚承贾后旨,与黄门孙虑共害太子。”因而迁宁北将军、青州刺史,不久徙宁朔将军、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在孝王略为青州都督时,程牧为青州刺史,二人曾发生冲突。《晋书》卷三七《宗室·孝王略传》:“迁安北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略逼青州刺史程牧,牧避之,略自领州。永兴初(304)[62],惤令刘根起兵东莱[63],诳惑百姓,众以万数,攻略于临淄,略不能距,走保聊城。”[64]关于高密王略与程牧之间的矛盾推及原因,一是都督与刺史之间的权力冲突。二很可能是高密王略同成都王颖争夺青州统治权的表现。因为程牧曾为成都王颖的左司马,应该是颖的同党。“及齐王冏举义,颖发兵应冏,以邺令卢志为左长史,顿丘太守郑琰为右长史,黄门郎程牧为左司马,阳平太守和演为右司马”[65]。琅邪王敦为青州刺史在于其族兄王衍与当时执政的东海王越关系密切。王衍令王敦出刺青州的目的是为琅邪王氏营造“三窟”[66],说明王衍认识到青州在乱世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趁机以王敦为青州刺史,准备在动乱中据青州自保。

青州在“永嘉之乱”中局势最为动荡不安。东莱王弥率众反叛,并与刘渊、石勒联合起来,青州受到严重的冲击。这一时期青州地方军政长官为苟晞、李恽、薄盛、曹嶷。苟晞任青州刺史时,“多置参佐,转易守令,以严刻立功,日加斩戮,流血成川,人不勘命,号曰‘屠伯’”[67]。时冀州顿丘太守魏植率五六万大掠兖州,苟晞出屯兖州无盐,以弟苟纯领青州,苟纯统治比苟晞更残酷。苟晞因一直受东海王越的排挤和压制,终于与之反目,接受晋怀帝诏令讨伐东海王越。青徐兖三州地方军政长官均卷入苟晞与司马越的征战中。这次大战,苟晞取胜,威望大增,得为青徐兖豫荆扬六州都督,加黄钺,一时之间成为晋怀帝所依靠的实权人物。但是好景不常,苟晞不久亦被石勒俘杀。

苟晞之后,青州刺史李恽、薄盛为幽州都督太原王浚所署。王浚在贾后专权时期已经担任宁朔将军、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在宗室诸王相争的“八王之乱”以及天下大乱的永嘉时期,王浚一直在幽州潜心积聚力量,与鲜卑结亲,笼络鲜卑势力为己所用,曾利用鲜卑兵力征伐成都王颖。在司马越挟持晋惠帝时,王浚曾助其一臂之力。《晋书》卷三九《王浚传》:“东海王越将迎大驾,浚遣祁弘率乌丸突骑为先驱。惠帝旋洛阳,转浚骠骑大将军、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领幽州刺史,以燕国增博陵之封。怀帝即位,以浚为司空,领乌丸校尉。”王浚打败并州刘琨对冀州的争夺,势力达到极盛。永嘉五年,怀帝陷于匈奴刘聪,洛京倾覆,司马越病死,王浚大举进攻石勒,自立皇太子,自领尚书令,力图加强对司冀并和青徐兖地域的统治,以女婿枣嵩监司冀并兖诸军事、行安北将军,署李恽为青州刺史、田徽为兖州刺史[68]。但是二人不久被石勒杀害。晋愍帝建兴元年四月,“石勒攻龙骧将军李恽于上白,恽败,死之”;六月,“石勒害兖州刺史田徽”[69]。李恽死后,王浚又以薄盛为青州刺史。

王浚虽以田徽为兖州刺史,李恽、薄盛为青州刺史,但是三人似并未至兖州、青州赴任。李恽、薄盛最初是追随司马腾撤出并州时的武装流民集团的将领,称为乞活帅[70]。乞活帅率领的乞活军在西晋政权濒临倾覆之际,与进入中原腹地的少数族统治者作战最力[71]。永嘉三年十一月,李恽、薄盛率众救京师,李恽又在新汲打败王弥[72]。司马腾败后,李恽、薄盛率众降东海王越[73]。李恽为司马越所用,任命为龙骧将军,在司马越出兵屯驻项县时,留守洛阳。司马越死后,李恽等护送裴氏及世子司马毗出洛阳时又被石勒所败,李恽逃奔冀州广宗。《晋书》卷五九《东海王越传》:“何伦、李恽闻越之死,秘不发丧,奉妃裴氏及毗出自京邑,从者倾城,所经暴掠。至洧仓,又为勒所败,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没于贼。李恽杀妻子奔广宗,何伦走下邳。”李恽最后被石勒杀害于上白,而上白位于广宗县内[74]。由此可知,李恽被王浚委任为青州刺史期间,一直在冀州广宗。王浚随之又令薄盛为青州刺史。薄盛与李恽同为乞活帅,一同在冀州降司马越。从薄盛活动的地域来看,他也很可能未到青州任职,因为他是在冀州投降石勒的,“乌丸薄盛执渤海太守刘既,率户五千降于勒”[75]。田徽在司马越西迎惠帝时,曾率兵援助。《晋书》卷五九《东海王越》:“范阳王虓遣督护田徽以突骑八百迎越,遇佑于谯,佑众溃,越进屯阳武。”田徽应该也为司马越所用。因关于田徽的史料有限,不知田徽在司马越专政时担任何职,但是就田徽被害的地点在豫州定陵来看[76],应该在豫州任职,并且未到兖州就任刺史。青州此时已被曹嶷强大的势力统治,王浚所派刺史即使进入青州,也很难立足。司马光在论及愍帝建兴元年兖州的割据局势时,未提及田徽一事,可见司马光亦认为王浚所署兖州刺史田徽未至兖州[77]。由以上论述可知,王浚委派的青徐兖地域刺史都是原来跟随司马越的将帅,但是徒有虚名,李恽、薄盛、田徽实际并未到青州、兖州任职,因此王浚的势力也未能到达青徐兖地域。

(2)徐州

“八王之乱”时,史书可考出任徐州刺史者有嵇绍、高诞、羊陶、周馥,出镇徐州的宗室诸王有平东将军·徐州都督东平王楙、徐州都督东海王越、平东将军·徐州监军琅邪王睿;镇守青徐军区的有平东将军·青徐监军阮坦、征虏将军·青徐监军石崇。四位徐州刺史在“八王之乱”时没留下参预政争的任何信息,只是徐州刺史高诞与青徐都督石崇曾发生权力冲突。贾后专权时,徐州监军石崇是站在贾后一方的。在外戚杨骏辅政时,石崇与何攀就反对杨骏大开封赏以多树党援的行为,“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大开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78],他的这种作法容易得到欲除掉杨骏而后快的贾后信任,并且石崇在与高诞发生冲突被免职后,“与潘岳谄事贾谧。谧与之亲善,号曰‘二十四友’”[79]。石崇之后出任徐州都督的东平王楙和东海王越对徐州展开争夺[80],后来东海王越自领兖州牧,署琅邪王睿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永嘉之乱”时徐州刺史裴盾为河东裴氏裴楷兄之子。裴盾能够出刺徐州长达三年多,出身魏晋名门大族河东裴氏应是原因之一,而裴盾的妹夫为东海王越则是主要原因[81]。裴盾为东海王越死党,接受司马越的统领,追随司马越讨伐苟晞。司马越曾下令裴盾以军法处置因徐州动荡不愿前行至洛阳的顾荣、纪瞻二人。《晋书》卷六八《纪瞻传》:“(纪瞻)召拜尚书郎,与荣同赴洛……至徐州,闻乱日甚,将不行。会刺史裴盾得东海王越书,若荣等顾望,以军礼发遣,乃与荣及陆玩等各解船弃车牛,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得还扬州。”永嘉五年(311)三月司马越死后,匈奴刘渊兵力攻至徐州下邳,徐州不堪一击,裴盾手下的文武官吏皆逃散,裴盾投降刘渊将领赵固,不久被杀。

永嘉末年,镇守建邺的扬州都督琅邪王司马睿任命范阳祖逖为徐州刺史。《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祖逖为北州旧姓,京师洛阳沦陷,祖逖率宗族乡党徙至淮泗地区,正因为祖逖有一定的宗族势力,司马睿才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以借其力量阻挡胡族进一步南下。但是祖逖不久迁军咨祭酒,徙居丹徒京口。

(3)兖州

“八王之乱”时兖州军政长官史书可考者为征东将军·徐兖都督赵王伦、鹰扬将军·兖州刺史何攀、兖州刺史孙旂、兖州刺史王彦、抚军将军·假节·青兖都督苟晞五人。兖州刺史何攀为贾后同党,直接参预了贾后诛杀杨骏之事。《晋书》卷四五《何攀传》:“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

惠帝永康元年(300)四月,赵王伦废掉贾后,自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永宁元年(301)正月赵王伦篡夺帝位,三月被齐王冏等起兵杀害。赵王伦曾都督徐兖二州,应该与兖州、徐州的地方势力有较深的关系。因而赵王伦开始执政时,兖州刺史乐安孙旂、兖州刺史琅邪王彦及其琅邪王氏家族其他成员都拥护和支持赵王伦的统治。赵王伦的僚属琅邪孙秀亦在赵王伦和兖州地方长官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孙秀与赵王伦结识应该很早,很可能在西晋初年赵王伦被封为琅邪郡王时或咸宁年间改封赵国时,孙秀就跟随赵王伦。赵王伦废贾后专断朝政直至最后自立为帝,无一不是依靠孙秀为之擘划,因而孙秀受到赵王伦的信任和重用。兖州刺史孙旂、兖州刺史王彦与孙秀关系非同一般。兖州刺史孙旂兄弟与孙秀合族,其子弟与孙秀相勾结,积极响应赵王伦,成为赵王伦的死党。“旂子弼及弟子髦、辅、琰四人,并有吏材,称于当世,遂与孙秀合族。及赵王伦起事,夜从秀开神武门下观阅器械”[82]。赵王伦执政后,孙旂兄弟四子中有三人升为禁卫武官,孙弼领射声校尉,孙髦为武卫将军,孙琰领太子左率[83],皆赐爵封郡侯。孙旂也从兖州刺史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且泰山羊氏羊献容也因孙旂为其外祖而得立为皇后。《晋书》卷三一《后妃上·惠羊皇后传》:“惠羊皇后讳献容,泰山南城人……贾后既废,孙秀议立后。后外祖孙旂与秀合族,又诸子自结于秀,故以太安元年立为皇后。”虽然孙旃家族一时得利,但是政治斗争瞬息万变,赵王伦控制朝政仅一年就因篡夺帝位被各地讨伐之兵打败被诛,孙旂一家受到株连被夷灭三族。

王彦很可能也是在孙秀的提携下得以出任兖州刺史的。因为王彦不仅与孙秀同为琅邪人,更重要的是孙秀在为琅邪郡吏时得到过琅邪王氏的帮助,所以在孙秀得志后特别照顾琅邪王氏。《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孙秀为琅邪郡吏,求品于乡议。戎从弟衍将不许,戎劝品之。及秀得志,朝士有宿怨者皆被诛,而戎、衍获济焉。”然而王彦在赵王伦篡夺帝位时,站在反对赵王伦的战线上,与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等一起举兵响应齐王冏,讨伐赵王伦。王彦敢于起兵反赵王伦,在于王敦的劝谏之功。赵王伦虽然也竭力想拉拢青徐兖大族琅邪王氏,“赵王伦篡位,敦叔父彦为兖州刺史,伦遣敦慰劳之”,但是终因倒行逆施篡夺帝位,失去人心,致使琅邪王氏倒戈相向,“会诸王起义兵,彦被齐王冏檄,惧伦兵强,不敢应命,敦劝彦起兵应诸王,故彦遂立勋绩”[84]。王彦在讨伐赵王伦的过程中立了大功,所以“表论兴义功臣卢志、和演、董洪、王彦、赵骧等五人,皆封开国公侯”[85]。

宗室诸王在这一时期对青徐兖地方长官的人选也是相当重视的。被范阳王虓署为兖州刺史的苟晞,战功赫赫,威名远扬。苟晞任兖州刺史期间,稳定了青徐兖地域内部的局势,《晋书》卷一〇〇《王弥传》:“(王弥)后引兵入寇青徐,兖州刺史苟晞逆击,大破之。”还出兵平定冀州叛乱,并把异族势力阻挡在黄河以北。他破冀州汲桑于邺城,讨伐青州刘伯根、王弥,击败羯族石勒于河北。《晋书》卷六一《苟晞传》:“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桑素惮之,于城外为栅以自守。晞将至,顿军休士,先遣单骑示以祸福。桑众大震,弃栅宵遁,婴城固守。晞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西讨吕朗等,灭之。后高密王泰讨青州贼刘根,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苟晞因而进位抚军将军、假节、都督青兖诸军事。东海王越入据洛阳,控制朝政后,重用苟晞,并与之结为兄弟,但是后来害怕声名甚著的苟晞统治要冲之地兖州来与之争夺天下,于是在永嘉元年十二月夺苟晞兖州之位,厚其名号,遣往青州。

“永嘉之乱”及其愍帝时期兖州地方军政长官可考者有兖州牧东海王越,兖州刺史袁孚、杨瑁、田徽、李述、焦求,司冀并兖监军·行安北将军枣嵩,行北中郎将·兖州刺史刘演,龙骧将军(→辅国将军)·兖州刺史·兖州都督郗鉴。其中,杨瑁由东海王越任命,田徽、枣嵩由骠骑大将军·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领幽州刺史王浚任命,李述为司空荀藩任命,焦求、刘演为刘琨任命,郗鉴由琅邪王睿任命。荀藩为愍帝之舅;刘琨于愍帝即位后由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拜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加散骑常侍、假节,权势亦盛极一时;琅邪王睿永嘉年间出镇扬州,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愍帝即位后,进位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在江东已是众望所归。永嘉末年和建兴初年,由李述(312—313年出任)、焦求(312年出任)、刘演(312—316年出任)、郗鉴(312—316年出任)(参见附表3.3)四人的任期可以看出,公元312—313年即永嘉末年有刘琨、荀藩、琅邪王睿三股势力企图控制兖州[86],在公元313—316年间,兖州主要是刘琨与琅邪王睿在争夺,实际上就是刘琨子刘演、郗鉴同时统治着兖州。由此可见,兖州地方军政长官的任命权直接操纵在东海王越、王浚、荀藩、刘琨、琅邪王睿等诸多强权人物之手。

综上所述,“八王之乱”时期,一方面一些参与“八王之乱”的宗室诸王本身就是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另一方面其他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大多审时度势,依附贾后或某派宗王势力,参与纷争,加剧了局势的动荡不安。“永嘉之乱”时期,除宗室之外的地方割据势力开始崭露头角,加入到权力角逐之中。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除了为东海王越、琅邪王睿所控制外,王浚、荀藩、刘琨等势力亦进行干预。愍帝时期,青徐兖本土势力抬头,曹嶷、蔡豹、郗鉴三大地方势力控制了青徐兖地域。随着西晋国内内乱的升级,再加上异族的入侵,西晋王朝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