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琅邪王氏

2.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为中古时期最为显赫的世家大族。最早可追溯至西汉王吉,但王仁之前,系数不明。《晋书》卷三三《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两汉时期,琅邪王氏尚声名不显,西晋时期,琅邪王氏已同河东裴氏相提并论[112]。《晋书》卷三五《裴秀传》:“初,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时人以为八裴方八王。”令琅邪王氏于曹魏时期声名鹊起的人物为王祥、王戎。琅邪王氏兴盛于西晋王祥族孙王戎、王衍时期,鼎盛于东晋王导、王敦时期。

(1)王祥与司马氏的结合

琅邪王氏与司马氏的结合在曹魏后期。王祥入仕很晚,其仕途畅达始于司马氏执政后。司马师废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王祥以大司农身份参预废立之事。《晋书》卷三三《王祥传》:“高贵乡公即位,与定策功。”因此拜为光禄勋,后转为司州地区长官司隶校尉,又从讨毌丘俭叛乱,成为司马氏政治集团中的人物。此后王祥历官三老、司空、太尉、太保。除司隶校尉外,司空等都是以示尊崇的职衔。王祥能够在司马氏执政时受到重用,在西晋初年地位尊崇,应主要归功于他闻名天下之“孝”。《晋书》卷三三《王祥传》:“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史臣曰:“孝为德本,王祥所以当仁。”[113]曹魏末年司马氏欲代魏自立,必然不会宣扬与己不利的忠君思想,孝就成为司马氏治理天下首倡的伦理道德[114]。王祥是孝的典范,司马氏当然要竭力推崇。“天子幸太学,命祥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115]。敦煌段灼曾言:“故父事三老,所以明孝;宗事五更,所以明敬。”[116]以王祥为三老,并让天子在太学受训于王祥,这就是司马氏以孝治天下的表现。司马炎篡位后,王祥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以年老归第,不再上朝参政[117]。

(2)王戎与西晋后期政局

王戎为琅邪王氏另一支,年幼就得到魏明帝、裴楷的赏识,颇负盛名,十几岁便参加嵇康、阮籍的竹林之会,位于“竹林七贤”之列[118]。阮籍与之为忘年交。《晋书》卷四三《王戎传》:“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王戎作为清流名士,受到司马氏的重用。武帝时期,王戎一路由太守、刺史官至吏部尚书。王戎颇受武帝宠爱,他收受贿赂被弹劾,武帝为之辩解;王戎为母守丧时,不拘礼制,武帝不仅未责怪于他,还遣医为之疗养,并赐药物。王戎亦颇有吏治才能,钟会称赞:“裴楷清通,王戎简要”。[119]王戎以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晋书》卷四三《王戎传》:“戎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戎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邾二县降。”平吴之后,委任为荆州刺史,安抚孙吴新归附之人,提拔选用吴地正直之士,使荆土悦服。

杨骏专权时期,王戎因德高望重为杨骏所忌,不能参预朝政[120]。元康元年杨骏被诛,贾后掌权。王戎、王衍受到贾后重用,参预机要,王衍之妻郭氏与贾后的关系应是得到重用的原因之一。王衍妻为郭淮弟郭豫女,而贾后之母为郭淮之女[121]。王戎升为尚书右仆射,并兼吏部,与裴楷、张华等人一起掌管机要,“玮既伏诛,以楷为中书令,加侍中,与张华、王戎并管机要”[122]。一直到元康七年九月转为司徒,任典选之职长达六年。虽然王戎选用的官吏都是世家大族子弟,“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沉,户调门选而已”[123],但是王戎对这些人并非直接任用,而是先令其治民,根据所能再授予官职。这就是他所实行的一项选拔官吏的新制度“甲午制”。《晋书》卷四三《王戎传》:“戎始为甲午制,凡选举皆先治百姓,然后授用”,这项制度遭到司隶校尉傅咸的弹劾,认为伤农害政,亏败风俗,“今内外群官,居职未期而戎奏还,既未定其优劣,且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诈由生,伤农害政。戎不仰依尧舜典谟,而驱动浮华,亏败风俗,非徒无益,乃有大损。宜免戎官,以敦风俗”[124]。王戎因此被免官,因与贾后有姻亲关系,不久转为司徒。在国史断代的问题上,秘书监贾谧主张以泰始为断,王戎、张华、王衍等人亦主张以泰始为断,其他大臣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贾)谧重执奏戎、华之议,事遂施行”[125]。贾谧用王戎、张华二人之议平服了这场争论,反映了王戎在当时德高望重的地位。

赵王伦执政时,大肆诛杀反对其统治的晋室大臣张华、裴頠、解系、解结等,时为司徒的王戎因裴頠为其女婿也受牵连免官。《资治通鉴》卷八三《晋纪五》惠帝永康元年四月条载:“司徒王戎及内外官坐张、裴亲党黜免者甚众。”

齐王冏辅政时期,王戎曾为尚书令。《资治通鉴》卷八四《晋纪六》惠帝永宁元年六月条载:“大司马同……又以前司徒王戎为尚书令,刘暾为御史中丞,王衍为河南尹。”但是据《晋书》记载,王戎在司马冏执政时,似乎一直担任司徒一职,《晋书》卷五九《齐王冏传》载:“司徒王戎、司空东海王越说冏委权崇让”。也可能不久由尚书令又转为司徒。成都王颖执政时,司徒王戎等奉帝北征,败于荡阴。

司马越辅政时,得到安北将军幽州王浚及其鲜卑势力的支持,永兴元年十二月又以三兄弟镇守重镇:平北将军司马腾镇并州,高密王简以镇南将军领司隶校尉镇洛阳,东中郎将司马模为宁北将军,都督冀州镇于邺。司马越势力强大,王戎、王衍便倾心追随,自此,琅邪王氏便开始在西晋末年及东晋初年的政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王戎以司徒参录朝政,但是王戎任司徒期间,基本不过问政事,而是韬光养晦,四处游玩,“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126]。王戎亦非平常之人,“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127],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

(3)王衍与西晋后期政局

王戎清流名士的声望也是琅邪王氏其他家族成员得以显名和受到重用的重要原因。王戎借助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向武帝隆重推出从弟王衍,《晋书》卷四三《王衍传》:“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王衍字)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从而使王衍开始扬名于世。王衍为王戎从弟,父王img,为平北将军。王衍少有重名,妙善玄言,朝野皆服,以清谈为世所宗,成为名士领袖。但是他并非只谈玄言而不理政事之人,而是积极参预政治。武帝时期,王衍官至黄门侍郎。

王衍在贾后专权时,一度掌握禁卫军权,相继出任北军中候、中领军、尚书令。北军中候、中领军在西晋后期政争中有着重要的禁卫职能,如北军中候楚王玮屯司马门,助贾后诛杀辅政大臣杨骏。[128]以王衍担任此职,表现了贾后对他的高度信任和重用。

齐王冏执政时,王衍亦受重用,拜河南尹,转尚书,又为中书令,但是王衍摆高姿态,对司马冏只是长揖而不拜,后以病去职。成都王颖执政,为其中军师。

东海王越执政,王衍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官位也一路飙升,累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后拜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永嘉之乱”时,王衍对稳定洛阳局势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永嘉二年五月,洛阳遭到东莱王弥进攻时,王衍担当起保卫洛阳的重任。王衍被任命为都督征讨诸军事,指挥军队大败王弥。《资治通鉴》卷八六《晋纪八》怀帝永嘉二年三月条载:“壬戌,弥至洛阳,屯于津阳门。诏以王衍都督征讨诸军事。甲子,衍与王斌等出战,北宫纯募勇士百余人突陈,弥兵大败。乙丑,弥烧建春门而东,衍遣左卫将军王秉追之,战于七里涧,又败之。”[129]并且在洛阳受到诸多势力威逼之际,大臣多欲迁都以避其难,而王衍独卖车牛以安人心。

司马越离开洛阳东进,王衍紧紧跟随并被委以重任。名义上司马越率领大军是为讨伐石勒,实际上司马越可能想东迁徐州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否则不会“以行台随军,率甲士四万东屯于项,王公卿士随从者甚众……越以豫州刺史冯嵩为左司马,自领豫州牧”[130]。司马越未与咄咄逼人的石勒进行决战,却先与苟晞的军队交锋,王衍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任太傅军司,不料司马越大败,时间为永嘉五年正月,三月,司马越在忧愤中死去。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司马越临死之前把后事托付给王衍,所以众人便推王衍为元帅,王衍为完成司马越的遗愿——还葬东海,遂率众东下。[131]但是四月便被石勒军队追杀于陈郡苦县宁平城,十余万将士无一人生还,随行的宗室诸王、朝中大臣均被俘,王衍亦被石勒诛杀。司马越临终前,身边的宗室诸王和朝廷大臣很多,而惟独嘱托后事于王衍,可见王衍与司马越的关系非同一般。当王衍让主帅之职给襄阳王范时,司马范亦不敢受,又可见王衍威望和地位之高无人能够代替。

西晋后期纷繁复杂的政局中,王戎、王衍以清流名士的声望地位为各派掌权者所用,他们诚然对动荡的时局未能有所匡救,但是并非庸碌无为。他们在朝野大乱之时,不只是在各派势力争斗中保全自己,还在中央政权中担任要职,贾后专权以及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时,王戎、王衍最受重用。二人对西晋后期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惠帝末年和怀帝时期的政局,操纵在以司马越、王衍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之手,更重要的是东晋琅邪王司马睿和琅邪王导的政治结合亦是在司马越、王衍的操纵下形成的,由此开启了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