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青徐兖籍士族
青徐兖籍士族中青州士族南下并在东晋有一定影响力的几乎没有。徐州士庶迁徙至江淮的甚多。琅邪人士追随司马睿一起渡江的千余家,司马睿于京城建康附近侨立怀德县使居之,以示恩崇。其它郡县不少宗族、闾里亦有千余家一起渡江南迁者。《晋书》卷九一《儒林·徐邈传》:“徐邈,东莞姑幕人也。祖澄之为州治中,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徐州侨迁士族中,有东晋一朝声名显赫的第一高门大族琅邪王氏,还有琅邪诸葛氏。兖州士族南迁者更多。《晋书》卷四九《羊曼传》:“时州里称陈留阮放为宏伯,高平郗鉴为方伯,泰山胡毋辅之为达伯,济阴卞壼为裁伯,陈留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高平刘绥为委伯,而曼为濌伯,凡八人,号兖州八伯,盖拟古之八隽也。”此中提到的有陈留阮氏、高平郗氏、济阴卞氏、陈留蔡氏、泰山羊氏等兖州士族,另外还有陈留江氏。毛汉光先生认为东晋政权的支柱为侨姓与吴姓,琅邪临沂王氏、泰山平阳羊氏、陈留尉县阮氏等士族与南方政权密切结合,是东晋南朝政府中之重要士族[13]。
琅邪王氏在东晋的功业和地位首屈一指。王导、王敦协助司马睿在建邺建立政权,史称“王与马共天下”[14]。王导、王敦二人控制朝政达二十余年,王导诸子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王荟等大多均任要职,从子王羲之及其诸子王献之等在东晋亦有显著影响。后来王敦举兵叛乱,几乎颠覆东晋政权。据《元和姓纂》卷二《五支·诸葛》载:“琅邪阳都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裔孙圭,后汉太山郡丞,生瑾、亮。瑾,吴大将军、左都护、宛陵侯,生恪、乔。恪,中书令、扬州牧。乔生攀、翊,武将军,生颢,徙河东。亮,蜀丞相、武乡侯,生瞻,蜀尚书仆射,瞻生京,晋江州刺史,与颢并徙河东。亮族弟诞,魏司空、兖州刺史,生靓,奔吴,为大司马,靓生恢,东晋左仆射、尚书令,生甝。梁有陵零太守诸葛铨,居丹阳,生颖,北齐太子舍人、隋著作郎,颖生会。”琅邪诸葛氏诸葛瑾、诸葛恪父子,诸葛亮、诸葛瞻父子以及诸葛靓、诸葛诞都是吴蜀重臣,功名显赫,在江南有很大影响,故琅邪诸葛氏于东晋之初地位很高,与琅邪王氏并称。[15]尤其诸葛恢,“避地江左,名亚王导、庾亮”,为“中兴三明”之一,名声很大[16]。
东晋时期,高平郗氏成为高门大族,这一地位主要是来自对方镇军权的控制,郗氏家族郗鉴、郗昙、郗愔地位显赫,控制京口地区长达二十年左右。泰山羊氏在西晋显赫一时,南渡后,泰山羊氏在东晋不复有昔日的辉煌,家族成员多官至地方太守。泰山羊曼、羊聃兄弟二人都曾为司马睿掾属。羊曼与“温峤、庾亮、阮放、桓彝同志友善,并为中兴名士”[17],为“兖州八伯”之一。羊曼任司马睿主簿时,被委以机密;为王敦右长史时,能明哲保身,不受王敦牵连。后代阮孚出任丹阳尹,与苏峻作战时被杀。羊聃则倚仗国戚,滥杀无辜。羊鉴曾被任命为讨伐泰山徐龛叛乱势力的统帅。羊鉴很可能是泰山羊氏羊祜之宗族疏属,因为羊鉴为泰山冠族,泰山羊氏只有羊祜家族显赫,而且羊鉴为王敦之舅,与羊聃同为琅邪太妃外属。
陈留蔡氏,世为著姓。陈留蔡豹之高祖蔡质,为汉卫尉,是左中郎将蔡邕叔父,蔡豹、蔡谟同为曹魏尚书蔡睦的后代,蔡睦为蔡豹祖父、蔡谟曾祖父[18]。蔡豹、蔡裔兄弟为边境地区徐州、兖州刺史,是同北方胡族政权作战的将领。蔡谟更是如此,参与平定苏峻叛乱,接替郗鉴出任徐州刺史,领北府军队。
陈留江氏、济阴卞氏、陈留阮氏地位虽不如以上青徐兖籍士族显赫,但是其家族及其成员在东晋一朝还是颇有影响。陈留江氏江统子江虨历官侍中、吏部尚书、护军将军、会稽内史加右军将军,官至尚书仆射[19]。济阴卞壼以散骑常侍为太子师,历官吏部尚书,王含之难,加中军将军寻迁领军将军。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受顾命辅佐幼主,拜右将军,加给事中、尚书令。卞壼与其二子在平定苏峻叛乱时战死,可谓一门忠孝。[20]陈留阮氏作为典型的文化型士族,虽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因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强大影响力,东晋朝廷对其家族成员较为优待,琅邪王氏对其也极为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