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侨置的青徐兖诸州郡

1.东晋侨置的青徐兖诸州郡

东晋自元帝起,陆续在淮南或江南侨置州郡,安置南渡青徐兖地域流民。最初侨置于徐州广陵和扬州晋陵、丹阳等地的青徐兖诸州名称与原来一致,为青州、徐州、兖州。后来侨置州增多,名称几经变迁,出现北青州、南青州、北徐州、南徐州以及南兖州[4]。

元帝侨置青州于广陵。后置北青州,镇临淮东阳,广陵之青州称为南青州,为安帝时立。后又省南青州,北青州改称青州。青州南渡人口相对较少,史书中未见侨置青州诸郡的记载。[5]

东晋时期,兖州最初侨置于晋陵京口[6],明帝时又侨置兖州濮阳、济阴、高平、泰山[7]、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等郡。成帝改兖州为南兖州,《宋书·州郡志》载寄治京口,《晋书·地理志》载或还江南,或居淮河以南之盱眙(按原属徐州临淮郡,义熙年间设立盱眙郡),或居山阳(按原属司州,义熙年间侨置于广陵),未知孰是。后始割地为境,常居广陵。成帝咸康四年,于北谯立陈留郡。另外,在徐州还侨置了北济阴。[8]西晋时期兖州统辖的郡国,只有济北、任城未置。可见,兖州人士大量南渡,需要侨置众多的郡县来安置流民。

东晋徐州最初同青州一样镇广陵,后来改镇京口。侨置于江南的徐州诸郡县主要在扬州之晋陵、丹阳等郡。侨置徐州统辖的诸侨置郡县,不仅有原来徐州所辖郡县,还有兖州、豫州、司州等州所辖郡县。侨置徐州诸郡县的情况如下[9]:

元帝太兴三年,在扬州丹阳置怀德县安置随元帝过江的琅邪人士千余户。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城,求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后,在吴郡海虞北境侨置东海郡,立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县亦寄治于京。[10]在丹阳郡江乘置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按东平原属兖州)、南兰陵等郡,分晋陵之武进立临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属南徐州,又置顿丘郡(按原属司州)属北徐州。

明帝又立南沛[11]、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等郡,以属徐、兖二州,初或居江南,或居江北,或以兖州领州。又于汉故九江郡界置钟离郡,属南徐州。

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

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但为徐州,统彭城、沛、下邳、兰陵、东莞、东安、琅邪、淮阳(按汉代古县名,后改为陈郡,属豫州)、阳平(按原属司州)、济阴、北济阴十一郡,以盱眙立盱眙郡,统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又分广陵界置海陵(按原属广陵郡)、山阳二郡。后又以幽冀合徐州,青并合兖州。

琅邪王氏南渡后,在东晋初期大多居住在建康南数里的乌衣巷。《世说新语》中卷上《雅量》注引《丹阳记》:“吴时为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邪诸王所居。”《景定建康志》卷一六引《旧志》云:“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室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又同书卷四二引《旧志》云:“王导宅在乌衣巷中,南临骠骑航。”东晋咸康七年侨置南徐州南琅邪郡临沂县,位于建康东、北郊,是有实土的特殊侨郡县,琅邪王氏的户籍自此附于侨置的临沂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