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及其掾属籍贯
从青徐兖刺史的籍贯来看,24人中,本地人仅有4位,臧霸、臧艾、吕虔、宋钧。臧霸、吕虔于魏文帝初年分别为都督青州诸军、徐州刺史。可见,曹魏时期青徐兖地方最高长官基本由外地人担任,据此似乎可以断定青徐兖地域由外来势力控制,但是如果进一步考察州佐、府佐、基层地方官的职权和人选,会发现其实不然。自魏晋以来出现州府、军府两系统,魏晋时期军府处理军务,地方行政仍归刺史守令自辟之吏,“州吏用人一承汉旧(刺史自辟,限用本州人);军府则由中央除授,且以外籍为原则;故长官虽仍一人,而佐吏别为两系”[4],刺史属佐别驾、治中的职权很重,完全不同于南北朝时期州佐形同虚设的情况,且规定州佐要任用本州人,如徐州刺史吕虔“请琅邪王祥为别驾,民事一以委之,世多其能任贤”[5],“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6]青州刺史王凌以东莱王基为别驾,“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7]。王基声达朝中,以至于出现司徒王朗与王凌争王基的情况。兖州刺史令狐愚辟山阳单固为别驾。《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注引《魏略》载:“山阳单固,字恭夏,为人有器实。正始中,兖州刺史令狐愚与固父伯龙善,辟固,欲以为别驾。固不乐为州吏,辞以疾……固不获已,遂往,与兼治中从事杨康并为愚腹心。后愚与王凌通谋,康、固皆知其计。”由此可见,虽然青徐兖地域最高行政长官大多由外来人士担任,但是青徐兖地方行政大权还是掌握在本地人手中。
关于臧霸、吕虔和曹休任职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时间尚有分歧,下文试对其稍作考证。由万斯同《魏方镇年表》可知,臧霸和吕虔均在延康元年分别被任命为都督青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8]。延康元年一月曹丕即魏王位,延康元年十月改为黄初元年,曹丕即帝位。而《魏志·臧霸传》注引《魏略》载“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但是都督青徐的时间不一定就在黄初元年,据曹休本传很可能在南征孙权时即黄初三年九月都督青徐。《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休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进一步推敲,曹休或许根本未出任都督青徐一职,万斯同《魏方镇年表》就未列入曹休。曹休征孙权前为扬州刺史,破孙权后为扬州牧,应该未任它职,在讨伐孙权时,只是以扬州刺史一职假黄钺,督诸州郡军队而已。臧霸或许在曹丕即帝位前仍为徐州刺史,即帝位后都督青州。从延康元年一月至十月是臧霸从徐州至青州和吕虔从泰山至徐州的一个缓冲时期。以吕虔代替臧霸,是因为吕虔拥有自己的家兵和泰山精兵,泰山兵可应付臧霸的徐州兵因离开青州可能出现的骚动。吕虔在泰山数十年,甚有威惠,让他出刺徐州,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既使吕虔离开了根基深厚的泰山,又可以利用吕虔威慑徐州。吕虔在徐州确实起到预期的作用,这一点由黄初六年徐州发生的利城兵变中吕虔平息叛乱可以确定。
曹魏建立后,青徐豪霸势力被曹丕逐渐消除,一时间不再有强大的地方势力崛起,北方局势趋于稳定,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所以青徐兖地方长官大多委任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