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城兵变与诸葛诞叛乱
青徐兖地域利城唐咨、琅邪诸葛诞先后发动叛乱,动扰了曹魏政局。以唐咨为首的利城兵变发生在青徐兖地域的利城郡,诸葛诞叛乱则是淮南三叛之一,发生在其镇守的扬州淮南地区。
泰山臧霸被解除兵权后,青徐兖地域局势开始动荡不安。黄初五年(224)九月魏文帝曹丕亲至广陵,“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76],直到十月才还许昌,此后黄初六年六月就发生了利城兵变。田余庆先生认为青徐二州的动荡和其后的利城兵变都是臧霸在青徐二州的地方势力因不满削夺臧霸兵权采取的反抗行动[77]。史书有关利城兵变的记载如下:
(黄初六年)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其见胁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78]。
唐咨本利城人。黄初中,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咨为主。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咨走入海,遂亡至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诞、钦屠戮,咨亦生禽,三叛皆获,天下快焉[79]。
利成郡兵蔡方等反,杀太守徐质,推郡人唐咨为主,诏屯骑校尉任福等讨平之。咨自海道亡入吴,吴人以为将军[80]。
《魏志·文帝纪》与《魏志·唐咨传》的记载略有出入,司马光则参考了这两处资料综合述之。唐咨的身份地位,史书未载。根据郡兵推举唐咨为主来看,唐咨很可能是中下级武官。这次兵变规模大,动用了中央禁卫军和青徐兖地域青徐二州地方力量才将其平定。禁卫武官屯骑校尉、步兵校尉以及青州刺史、徐州刺史都参与平叛。徐州刺史吕虔“讨利城叛贼,斩获有功”[81]。兵变失败后,唐咨降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屡次讨伐孙吴境内的叛乱。公元236年平定庐陵的李桓、罗厉叛乱,公元238年唐咨与吕岱一起平定交州等南部诸郡叛乱[82]。公元256年唐咨与文钦等一起进军淮泗,逼近曹魏青徐兖地域。第二年曹魏扬州刺史诸葛诞叛乱降吴,孙吴命唐咨等接应诸葛诞,《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基传》亦载:“文王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曹魏政权对以唐咨为首的反叛势力采取了招安的策略,因而唐咨战败后面敷降魏,拜其为安远将军[83]。
曹魏后期司马氏专权之时,扬州都督琅邪诸葛诞于甘露二年(257)五月在其镇守的扬州淮南地区发动叛乱,这是淮南发生的第三次叛乱,声势浩大,动扰时局。琅邪阳都诸葛诞是诸葛丰后人,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84]。明帝曾免诸葛诞之官。正始初,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平定俭、钦之乱后,以之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葛诞叛乱的直接原因是遭司马氏怀疑,被剥夺兵权。《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竭,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征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究其根本原因,乃是诸葛诞对司马氏企图代魏不满,存有异心。贾充对诸葛诞谈及时事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所知也。君以为云何?”诸葛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负国,欲以魏室输人乎?非吾所忍闻。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85]于是司马昭便召之为司空,剥夺其兵权,逼其反叛,以尽快除掉反对势力。再者夏侯玄、王凌、毌丘俭相继被诛灭后,诸葛诞内心更加不安[86]。因而甘露元年(256)八月孙吴进军淮泗加速了诸葛诞反叛的进程[87],遂致甘露二年诸葛诞叛乱。诸葛诞在扬州“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88]诸葛诞兵力达十四五万,势力十分强大。并且诸葛诞举兵叛乱后,遣其子诸葛靓与长史吴纲至孙吴求救,此举正中孙吴下怀,遂派驻守淮泗的唐咨、文钦等率步骑三万接应诸葛诞。所以诸葛诞叛乱,司马懿特别重视,亲自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发动青徐兖地域将领和地方势力历时八个月,才平定了诸葛诞叛乱。
唐咨和诸葛诞的结局截然不同,唐咨反复叛降却免于一死,司马懿仍委任其为安远将军,参与国事。在伐蜀战争之前,令唐咨监制大船,造成将要伐吴的假象以迷惑蜀汉。《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钟会传》:“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诸葛诞却兵败被杀。究其原因,在于诸葛诞为扬州刺史,在扬州具有盘根错节的强大的地方势力,如果将其赦免,害怕其东山再起。唐咨不同,由于地位较低,未形成自己的势力,关键是可以利用他表明曹魏优待降将以招徕蜀吴将吏士民。在伐蜀战争中,钟会就以此宣告蜀汉,云:“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困逼禽获,钦二子还降,皆将军、封侯;咨与闻国事”[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