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地域在晋灭吴战略决策中的地位

1.青徐兖地域在晋灭吴战略决策中的地位

西晋统辖的领土中,青徐兖地域距离孙吴的都城建业最近,尤其驻守下邳的军事统帅能够迅速率军威逼建业。所以在西晋一举灭吴的军事布署中巴蜀的顺流之势固然重要,但是利用青徐兖地域的地理优势亦十分重要。进军建业附近,不仅能够截断各路进京的救兵,而且一有动静,马上出击,可以起到以静制动的作用。西晋从西到东组成一条严密的进攻阵线,使孙吴穷于应付,防不胜防,无法突破西晋防线。

青徐兖地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过于集中,旱涝灾害经常发生。青徐二州滨海低地又是蝗虫的高发区。晋武帝泰始四年(268)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大水,伊洛溢,合于河,开仓以振之”,泰始五年二月,“青、徐、兖三州水,遣使振恤之”,咸宁元年(275)九月“青州螟,徐州大水”,咸宁三年九月,“兖、豫、徐、青、荆、益、梁七州大水,伤秋稼,诏振给之”。[2]《晋书》卷二九《五行志下》:“咸宁元年五月,下邳、广陵大风,坏千余家,折树木。”青徐兖地域处在灭吴战争的前线,这一地域遭受的严重水灾和蝗灾威胁到民众的生存,容易产生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军粮供应的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灭吴决策的实施进程,延长了灭吴战争的准备时间。

曹魏末年,孙楚最早提出了灭吴的具体军事布署。咸熙元年(264)十月,灭蜀之后的第二年,司马昭遣使者以平蜀之事宣喻吴国。《晋书》卷二《文帝纪》:咸熙元年,“冬十月丁亥,奏遣吴人相国参军徐劭、散骑常侍水曹属孙彧使吴,喻孙皓以平蜀之事,致马锦等物,以示威怀。”卷五六《孙楚传》:“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虽然这两条史料所载使者名字不一,但所指应是同一件事[3]。在这次使吴中,镇东将军石苞令参镇东军事孙楚写信给吴主孙皓,孙楚在信中最早提出了灭吴方略。《晋书》卷五六《孙楚传》:“雍梁二州,顺流而东,青徐战士,列江而西,荆扬兖豫,争驱八冲,征东甲卒,武步秣陵,尔乃王舆整驾,六戎徐征。”按孙楚书中“武步秣陵”之秣陵,就是建业[4]。借巴蜀顺流之势伐吴,在西晋和孙吴国中已是共识,孙楚在给孙皓的信中也已提及。重要的是孙楚认为征吴要发动与孙吴接界的边境地区所有州郡的军事力量,在长江上、中、下游布置天罗地网,一齐向孙吴发动进攻。青徐兖地域的军事力量因地理位置之便最容易直接对吴主孙皓造成威胁,成为灭吴战争中的重要一环。

咸宁年间羊祜对武帝司马炎提出的灭吴军事布署与孙楚所提基本一致,只是羊祜的更加具体详细。《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羊祜的灭吴战略计划为梁益之兵顺流而下,荆州、豫州之众迅速占领长江中游重镇江陵、夏口,而青徐兖和扬州之兵进围秣陵即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