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106),置刺史部十三州。十三州作为监察区,刺史的职责为“掌奉诏条察州”[66],每年八月巡行所部,岁终回京师向丞相奏事,无固定治所。《续汉书·百官志五》刘昭注云:“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67]从元封五年始置十三部刺史至天汉三年间(前106一前98年),青徐兖刺史部所察郡国:青州刺史部:济南、平原、齐、千乘、北海、东莱六郡,淄川、胶东、胶西三国;徐州刺史部:东海、临淮、琅邪三郡,鲁、楚、泗水、广陵四国;兖州刺史部:陈留、大河、山阳、济阴、东郡、泰山六郡,城阳、淮阳、济北三国。[68]西汉成帝元延绥和间青徐兖三州的监察区域如下:青州有东莱郡、北海郡、齐郡、千乘郡、济南郡、平原郡、胶东国、高密国、甾川国九郡国;徐州有琅邪郡、东海郡、临淮郡、楚国、广陵国、泗水国、鲁国七郡国;兖州有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东平国、淮阳国。[69]
汉武帝至西汉末年青徐兖地域所置郡国仍在不断变动。武帝时除齐国为齐、千乘二郡,割济南郡南部为泰山郡。宣帝时以胶西郡置高密国。武帝以东海郡置泗水国,改东阳郡为广陵郡,后又以广陵郡部分地置广陵国,部分地与沛郡东部数县置临淮郡。武帝时改济川为陈留郡,除山阳国为郡,置昌邑国。元帝时又置山阳国。武帝时济东国改为大河郡,宣帝时置东平国。宣帝、成帝时于济阴郡置定陶国。[70]西汉自汉武帝始,在王国的领地上分封了许多仅有一县、二县之地的侯国,大大削弱了王国的势力。青徐兖地域郡国领域也分封了许多侯国,侯国的地位等同于县,属所在郡管辖。
东汉时期州仍然作为监察区域存在,直到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之后,州才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有了固定的治所。《宋书》卷四〇《百官志下》:“前汉世,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后汉世,所治始有定处。”东汉兖州刺史治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徐州刺史治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北),青州刺史治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71]。
东汉初年,青徐兖地域为三股割据势力控制。青州之平原、济南、千乘、齐、北海、甾川、高密、胶东、东莱九郡和徐州琅邪郡、兖州泰山郡为琅邪张步割据势力所据,兖州之陈留郡、东郡、济阴郡、东平郡、山阳郡和徐州楚郡为梁郡刘永所据,东海董宪据徐州东海郡,只有徐州的临淮郡、广陵郡、泗水郡直属东汉政府。光武帝建武五、六年间青徐兖地域才归中央统领。青徐兖地域的政区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青州,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淄川、高密、胶东并归北海;和帝时改千乘为乐安。在徐州,光武帝建武年间省泗水入广陵郡;明帝时分东海置下邳国,后以临淮郡增益下邳国;和帝时以楚郡为彭城国。在兖州,和帝时曾短暂地分济阴置城阳国,分泰山郡置济北国;章帝时析东平郡置任城国。[72]

附图1.2 西汉青徐兖地域政区图

附图1.3 东汉青徐兖地域政区图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青徐兖地域政区设置如下:青州领郡国六:济南国、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徐州领郡国五:东海郡、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兖州领郡国八: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国、山阳郡、济阴。[73]
东汉末年献帝建安年间曹操执政时期,青徐兖地域的政区变动频繁,其变动同曹操的政治统治密切相关,故在下文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