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袁绍与官渡之战前后青徐兖地域局势
曹操和袁绍展开官渡之战前夕,青徐兖地域主要掌控在曹操手中,曹操充分利用青徐兖地域的有利局势,取得在兖州发生的白马之战的胜利,拉开了官渡之战胜利的序幕。
在青州,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在与袁谭作战时进屯青州平原,初平四年(193)双方息战后田楷并未撤出青州,很可能仍驻守平原[100]。至建安四年(199)春,田楷战死,公孙瓒在青徐兖地域的势力终于彻底被消灭。北海相孔融于建安元年也被袁谭逐出青州。曹操曾于建安元年委任巨野豪强李整为青州刺史,但是李整很快病死。建安三年底曹操收服臧霸等青徐豪霸,分别委任他们为青州、徐州诸郡太守,“太祖以霸为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101]。由此可知,官渡之战前夕,青州除袁谭外,还有青徐豪霸的势力。在徐州,《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董昭传》:“太祖自征备,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从讨良。”曹操把徐州牧董昭派往魏郡后,官渡之战时正史中未见其他人担任徐州刺史。那么,曹操主要是以臧霸为首的青徐豪霸势力安定徐州局势。在兖州,初平二年底,公孙瓒委任单经为兖州刺史,但是单经很可能并未进入兖州,只是驻守在青州平原[102]。所以公孙瓒的势力实际上并未插足兖州,而只是限于青州一地。所以兖州除曾经一时叛迎吕布外,自初平三年(192)一直掌握在曹操手中。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对兖州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
总的来看,官渡之战前夕,青徐兖地域的局势对曹操十分有利,他控制了绝大多数地区,袁绍的势力只在青州一地,并且受到青徐豪霸势力的牵制。《三国志》卷一八《魏书·臧霸传》:“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并且官渡之战时,青州袁谭率军奔赴前线作战,青州事务暂由别驾王修负责[103],袁谭在青州的留守力量对曹操根本不会构成威胁。
官渡之战中,兖州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兖州东郡境内的白马之战揭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袁绍欲从冀州南下进攻许昌,东郡境内黄河上的白马津和汴水上的官渡是南下的重要渡口。因而曹操在得知袁绍要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在白马津北岸的冀州魏郡之黎阳和官渡严阵以待。《资治通鉴》卷六三《汉纪五五》献帝建安四年:“八月,操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将精兵入青州以扞东方[104],留于禁屯河上。九月,操还许,分兵守官渡[105]。”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正式开战,进攻白马。《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建安五年)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因为黄河上的白马津渡口紧邻黎阳,所以袁绍欲从此处渡江。曹操采纳荀攸的策略,到延津后佯装从后面攻击袁绍军队,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大获全胜。此后,袁绍和曹操又在延津南展开大战,《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后汉书》李贤注引杜预注《左传》曰:“陈留酸枣县北有延津”[106],但是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图18—19《兖州、豫州、扬州》,延津在东郡不在陈留郡。到底延津位于何处呢?再看《资治通鉴》“操勒兵驻营南阪下”条胡注引《水经注》载南阪应在东郡白马县西距白马津二十里的白马山上。胡三省于此处产生疑问,认为袁绍已经循河西追曹操至陈留酸枣延津南,曹操又怎么会驻营于东郡白马山的南阪呢?如果延津位于东郡境内而不是陈留,这个疑问就会迎刃而解,据此可推知延津是东郡境内黄河上的渡口。曹操以少数军队全部擒获五六千人的袁绍军队,杀死袁绍的另一大将文丑,延津南的战役又以袁绍的失败告终。袁绍进保阳武,曹操还军官渡。《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白马和延津两次战役,曹操旗开得胜,大大挫伤了袁绍军队的士气,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黄河及其支流汴水在许昌北部形成天然屏障,阻挡了袁绍南下的进程,也使曹操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调兵遣将把守在袁绍军队必经的黄河渡口,作好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消灭或驱逐了青徐兖地域吕布、刘备的势力,淮南袁术又于建安四年病死,曹操从而获得稳固的后方。官渡之战中,曹操还得到兖州豪强的大力支持,巨野李氏发动宗族部曲的力量供应曹操军队所需的物资。《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李典传》:“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