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三州重要性的消长

3.青徐兖三州重要性的消长

曹魏时期都督制已经形成,并有了固定的都督区,青徐二州为重要的都督区和军事重镇。青徐都督治所在徐州下邳。“(桓范)明帝时为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治下邳”[14]。徐州是曹魏对吴战争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州更是扼守辽东与南方的陆路和海路要道。青州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从史书中关于青州地方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青州可考的十名地方官中只有三名刺史,其余均是都督。曹魏将领田豫充分利用青州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成山险峻的地势,在东莱成山击败孙吴遣往辽东公孙渊处返程的军队。“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汉武之观。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著岸,无所蒙窜,尽虏其众”[15]。

此时兖州的军事地位虽然不如青徐重要,但它是曹魏的经济后盾之一。魏明帝黄门侍郎杜恕上疏言:“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臣前以州郡典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宜别置将守,以尽治理之务……今兖、豫、司、冀亦天下之腹心也。”[16]兖州在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从兖州刺史人选上亦能看出。兖州刺史王昶和邓艾都曾做过农官,政绩显著。任用二人出刺兖州,“广田畜谷,为灭贼资”[17],起到兴盛兖州农业以供应军资的天下腹心的作用。王昶曾任洛阳典农,“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18]。邓艾曾为典农纲纪,被司马懿识拔,“辟之为掾,迁尚书郎”,“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19]。

青徐二州与兖州的军事地位、经济地位的差别是相对而言的。从对吴战争与平定淮南叛乱时青徐兖三州刺史、都督的参与可知,三州都处于对吴战争极其敏感的地带,军事战略地位均十分重要,一有对吴战事必然会涉及青徐兖三州。

自建安年间至曹魏文帝时期发动的征吴战争中,青徐兖三州刺史都率军力战。青州刺史孙观在讨伐孙权的战事中受伤而死,兖州刺史司马朗在征吴时病卒。黄初三年曹丕发动的对吴战争中,青州都督臧霸亦领兵参战。[20]黄初三年和黄初六年的征吴战争中,身为兖州刺史和青州刺史的王凌两次都率军力战。《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浚与诸将逆击[21],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魏明帝太和年间,孙权用兵合肥之际,征东将军满宠就急召兖、豫诸军进行防御。《三国志》卷二六《魏书·满宠传》:“(太和)四年,拜宠征东将军。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魏文帝即位之初,开始着手解决青徐豪霸问题[22],青徐地区在与孙吴的对峙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应是曹丕急于解决青徐豪霸势力的原因之一,只有青徐兖地域的军事力量完全听从朝廷的指挥和安排,才能稳固对孙吴的东部防线。

司马氏执政后淮南地区发生的三次叛乱中,青徐兖三州刺史、都督均参与平定了后两次叛乱。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平定毌丘俭叛乱中,胡遵督青徐诸军、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积极参与平叛,史载“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大将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余人至乐嘉,示弱以诱之”[23]。在文钦南奔孙吴后,孙吴趁机派将领孙峻率军进攻曹魏,兖州刺史邓艾与泰山太守诸葛绪合力击退了孙吴的进攻。《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甘露二年诸葛诞叛乱时,“又使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24]。孙吴派朱异率军支援诸葛诞,被兖州刺史州泰打败,死伤两千人[25]。司马氏在青徐兖地域军事力量的全力支持下,很快平定了叛乱,得以使“腹心不扰”[26]。徐州的淮北之地军事地位异常重要。甘露元年(256),孙吴出军淮泗之际,司马氏专门设置都督淮北诸军事一职,命陈群子陈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统领徐州监军以防备孙吴的进攻,孙吴一退兵,此职即撤[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