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统一战争前青徐兖地域的人事安排
自泰始五年开始,武帝为了灭吴战争能够一举成功,十分重视南方边境地区的统治,调整了荆州、青州、徐州的地方长官人选。
《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
《晋书》卷三《武帝纪》:泰始五年(269)二月壬寅,“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东莞王伷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
《资治通鉴》卷七九《晋纪一》武帝泰始五年二月条:“帝有灭吴之志。壬寅,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镇东大将军东莞王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据以上记载,泰始五年最重要的人事安排就是任命羊祜为荆州都督,琅邪王伷由兖州调任徐州都督,原来的徐州都督卫瓘调任青州都督。羊祜、司马伷二人在与孙吴接壤的边境地区励精图治,为灭吴战争精心准备。《晋书》卷三八《琅邪王伷传》:“早有才望,起家为宁朔将军,监守邺城,有绥怀之称……拜右将军、监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出为镇东大将军、假节、徐州诸军事,代卫瓘镇下邳。伷镇御有方,得将士死力,吴人惮之。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封琅邪王,以东莞益其国。”从泰始五年直到太康元年,徐州都督一直由司马伷担任。调离卫瓘而以宗室司马伷出镇徐州,恐怕还有更深一层的蕴意,即防止曾在灭蜀战争中出现的因争功而发生的内讧现象。从战争的发展进程看,确实起到了预期效果。
泰始年间的徐州刺史为王浑、胡奋,二人为后来灭吴战争中的主要统帅,由此看出他们是支持灭吴战争的,以他们为徐州刺史能够更好的处理与孙吴接界的边境地区的事务。《晋书》卷四二《王浑传》:“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
自泰始五年(269)至太康元年(280)青州最高地方长官,均加将军号,同时为青州监军或都督,可见这一时期青州的统治是军政合一的。这一时期青州军政长官的人选依次为卫瓘、王虔、太原王辅、燕王机、胡威。司马辅、司马机为宗室大臣,由他们出任青州长官亦说明了武帝对青州的重视。卫瓘、王虔、胡威对徐州都比较熟悉,卫瓘、胡威在出镇青州之前,曾做过徐州的军政长官。卫瓘在武帝初年即泰始元年为徐州都督,泰始五年由徐州都督转为青州都督,后加征东大将军、青州牧,胡威于泰始元年至三年出刺徐州。王虔虽未担任徐州地方长官,但是为徐州大族,是王肃之子,武帝之舅,在徐州有较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安排自然有其深意,即一旦晋吴战争爆发,他们因为统治过徐州或在徐州很有声望和影响,便于统一指挥青徐二州的军事力量以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