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灭段龛、进攻兖州与桓温北伐

2.前燕灭段龛、进攻兖州与桓温北伐

慕容鲜卑部在曹魏初年率诸部入居辽西,后迁至辽东北。西晋太康十年(289),慕容廆迁至徒河之青山,开始入居西晋平州昌黎郡,元康四年(294)移居平州大棘城。慕容廆在西晋倾覆之际,凭武力占据辽东、昌黎,在西晋永嘉初年自称鲜卑大单于,势力迅速发展,“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131],开始设立侨郡安置流民,为青州人置营丘郡,慕容皝时罢郡置县,为东莱、北海人置育黎县。慕容皝时东败扶余、高句丽,西破宇文鲜卑部,成为辽西最强大的武装势力。后赵乱后,永和八年(352)八月前燕攻邺城,前秦、东晋争夺关中、河南。慕容儁攻克邺城后,一边整修军队,一边准备迁都邺城,永和八年至永和十年,遂无重大军事行动,主要招降东晋将领和原后赵将领,徐兖地方郡守和拥兵屯城邑者纷纷归降前燕。

鲜卑慕容儁于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四月杀冉闵后称帝。慕容儁称帝伊始,东晋徐兖二州郡守陆续降于前燕。“晋宁朔将军常胡以彭城、鲁郡叛降于儁……晋兰陵太守孙黑、济北太守高柱、建兴太守高瓮各以郡叛归于儁”[132]。后赵、冉魏政权覆灭时,东晋正与前秦争夺许洛之地,徐兖地区将领逐渐被前燕招降。尤其殷浩北伐失败后,淮南被姚襄占领,“姚襄济淮,屯盱眙,诏掠流民,众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133],南下投归东晋不易,至此许多原后赵将领纷纷降前燕,青徐兖地域之青州刺史、兖州刺史就以归顺的原后赵将领担任。“赵末,乐陵朱秃、平原杜能、清河丁娆、阳平孙元各拥兵分据城邑,至是皆请降于燕;燕主儁以秃为青州刺史,能为平原太守,娆为立节将军,元为兖州刺史,各留抚其营”[134]。

永和十一年(355),前燕慕容儁开始向四方扩展版图,北攻丁零、敕勒,西攻前秦,东攻青州、南攻兖豫。前燕对塞北的作战,“俘斩十余万级,获马十三万匹,牛羊亿余万”[135],马匹的增多,使骑兵队伍力量大大增强,从而为以后同东晋争夺青徐兖地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前燕在慕容恪的英明指挥下灭掉青州段龛之后,主要大举向南进攻,徐兖成为主要战场。

(1)前燕灭青州段龛之战

冉闵之乱时,青州为段龛割据,并自称齐王。穆帝永和七年(351)正月称藩东晋,于是穆帝永和十一年(355)正月慕容儁派慕容恪、慕容尘讨伐段龛。

在讨伐段龛之前,慕容儁并没有把握能够渡过黄河进而直逼广固城下,他曾对慕容恪说:“若龛遣军拒河,不得渡者,可直取吕护而还。”[136]黄河是段龛守住青州的第一个天险,可是段龛拒不接受其弟段罴率精兵守河的建议[137],并因段罴屡次请求怒而杀之。外敌当前,段龛却先杀害手足,使军心大动。最重要的是轻易放弃黄河防线,失去地理位置上的战略优势。

穆帝永和十二年正月,前燕慕容恪率军渡过黄河,在距广固一百余里的淄水与段龛三万军队展开大战,慕容恪大败段龛,俘虏段龛之弟段钦,杀死段龛右长史袁范等,且“齐王友辟闾蔚被创,恪闻其贤,遣人求之,蔚已死,士卒降者数千人”[138]。淄水之战取胜后,前燕开始进攻广固。前燕其他将领认为广固之战应当急攻,只有慕容恪主张实行持久战,认为“我强彼弱,外无寇援,力足制之者,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毙。兵法十围五攻,此之谓也。龛恩结贼党,众未离心,济南之战,非不锐也,但其用之无术,以致败耳。今凭固天险,上下同心,攻守势倍,军之常法……当持久以取耳”[139]。当时的局势正如慕容恪所料,段龛虽然求救于东晋,但是东晋所遣北中郎将荀羡受阻于琅邪,段龛孤立无援,慕容恪得以实施持久战的策略,“筑室反耕,严固围垒”[140]。广固城围困一久,城内粮食断绝,开始发生众人相食的惨剧,段龛率军欲拼死一博,结果损失惨重,“龛身自冲荡,仅而得入,余兵皆没。于是城中气沮,莫有固志”[141]。十一月,段龛面缚出降。前燕遂占据青州,以慕容尘为青州刺史,镇广固,“悉定齐地”[142]。

前燕慕容恪在广固之战中杰出的战略战术,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首先,笼络军心,鼓舞士气。慕容恪站在爱惜士兵生命的立场去考虑攻取的战略战术,不求攻取之速,使士兵感恩,军心大振。《晋书》卷一一〇《慕容儁载记》:“若其促攻,不过数旬,克之必矣,但恐伤吾士众。自有事已来,卒不获宁,吾每思之,不觉忘寝,亦何宜轻残人命乎。当持久以取耳。”段龛的作法截然不同,未战之前段龛已杀一员大将,大伤士气。其实如果慕容恪求速战速决的话,段龛凭借广固城的险要地势,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其次,段龛徐州刺史王腾投归慕容恪,为其所用,成功地阻止了东晋救兵北上。当荀羡北上救援时,王腾等率军进攻琅邪和侨置于徐州之地的鄄城,使荀羡北上遇到阻力,等荀羡打败王腾等人屯驻琅邪时,已经大势已去,慕容恪攻克了广固。“及慕容儁攻段龛于青州,诏使羡救之。儁将王腾、赵盘寇琅邪、鄄城,北境骚动。羡讨之,擒腾,盘迸走。军次琅邪,而兰已没,羡退还下邳,留将军诸葛攸、高平太守刘庄等三千人守琅邪,参军戴遂、萧鎋二千人守泰山”[143]。再者,慕容恪的军队得到青州民众的支持。《资治通鉴》卷一〇〇《晋纪二二》穆帝永和十二年十月条载:“齐人争运粮以馈燕军。”由此看来,段龛在青州的统治不得民心,而慕容恪统治有方,很快取得了青州百姓之心,致使青州民众倾力支持前燕军队。

(2)前燕进攻兖州诸战役

前燕夺取青州后,先彻底击破原来后赵在兖州的残余势力,然后与东晋为争夺兖州展开多次战役,除荀羡曾在东阿击杀慕容兰外,其余的几次战役都是东晋惨败。穆帝升平二年(358)九月,前燕讨伐叛降的原后赵将领。“赵之亡也,其将张平、李历、高昌皆遣使降燕,已而降晋,又降秦,各受爵位,欲中立以自固……司空阳骛讨高昌于东燕,乐安王臧讨李历于濮。阳骛攻昌别将于黎阳”[144]。“晋太山太守诸葛攸伐其东郡。儁遣慕容恪距战,王师败绩”[145];东晋荀羡在东阿击杀前燕将领慕容兰。“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城,甚为边害。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146];“晋将荀羡攻山茌,拔之,斩儁太山太守贾坚。儁青州刺史慕容尘遣司马悦明救之,羡师败绩,复陷山茌”[147]。穆帝升平二年(358),东晋诸葛攸、荀羡率军进攻前燕占领的兖州之东郡、泰山郡之山茌等地,均大败而还。升平三年(359)七月,东晋平北将军高昌为慕容儁所逼,自白马奔于荥阳。十月,前燕慕容评、傅颜统领五万步兵、骑兵进攻东阿,东晋派遣西中郎将谢万屯驻下蔡,北中郎将郗昙屯驻高平进行反击[148],由于郗昙生病退守彭城,谢万以为晋军败退,便率军撤退,导致“众遂溃散”[149],不战而败。

慕容暐时期,前燕完全攻占兖州诸郡县。东晋在公元366年前对兖州的统治,主要依靠泰山太守诸葛攸,前燕一旦击败驻守泰山的诸葛攸,兖州将不保。公元366年,慕容暐抚军慕容厉进攻泰山太守诸葛攸,“初,慕容厉围梁父,断涧水,太山太守诸葛攸奔邹山,鲁、高平等数郡皆没”[150],后诸葛攸逃奔淮南,“厉悉陷兖州诸郡,置守宰而还”[151],自此前燕完全据有兖州。

(3)东晋桓温北伐

后赵、冉魏灭亡,北方主要由前秦、前燕统治。东晋政局处于中央与藩镇之争即荆扬之争的状态中。自殷浩北伐失败被废后,朝中已无人能够压制桓温北伐的步伐。桓温自穆帝永和十年(354)至海西公太和四年(369)间屡次进行北伐[152],大规模的北伐有三次:第一次北伐前秦,进攻关中。穆帝永和十年二月,桓温伐关中苻健,九月粮尽而还。第二次同羌族姚襄争夺许洛。永和十二年三月至八月,桓温从淮泗水道进入黄河,与姚襄争夺许洛,在伊水打败姚襄。还军后,司豫青兖复陷。第三次北伐前燕。哀帝兴宁年间,前燕已经攻占了青兖地区,亦开始争夺许洛地区,兴宁三年(365)占据洛阳。公元354年和356年的两次北伐基本不涉及青徐兖地域,只有北伐许洛时从淮泗取道入河。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这一次北伐基本发生在青徐兖地域。这是桓温最后一次北伐,规模空前[153]。进攻路线为:湖陆(湖陆之战,温胜)→黄墟→金乡→开凿巨野水道→自清水入河(林渚之战,温胜)→枋头(因石门不开,粮尽而退),后退路线为:东燕→仓垣→陈留→襄邑之战(与慕容垂战于襄邑,温军死三万人)。湖陆、金乡、巨野、东燕、仓垣、陈留、襄邑均为兖州境内郡县,可见这次北伐基本是在青徐兖地域之兖州进行的。

海西公太和四年四月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桓温率南中朗将桓冲、西中郎将袁真步骑五万从姑孰北伐,“百官皆于南州祖道,都邑尽倾”[154],声势空前。桓温将领檀玄攻下湖陆,俘前燕将领慕容忠,又在黄墟大败慕容厉,高平太守徐翻以郡归降。北伐军节节胜利,很快进驻金乡。桓温欲借水道渡河,时天旱,水道不通,“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155]。至此已到九月,桓温在林渚击败前燕将领慕容垂八万军队的狙击,屯兵枋头。桓温一路势如破竹,前燕太傅慕容评惊慌失措,谋奔和龙,幸亏慕容垂主持局面,亲自率军抵抗桓温的进攻,同时向前秦求救。桓温渡河后不听参军郗超直捣前燕邺城或顿兵河济以控引漕运的建议,而是向西进军枋头,且“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156],以至错失良机。慕容垂派慕容德屯于石门,前燕豫州刺史李邦又率州兵五千断温粮漕,桓温遂粮运断绝。晋军与前燕的几次战役均不利,再加上前秦屯驻颍川为前燕外援,桓温乃焚舟弃甲,从兖州西陆路经东燕、陈留仓惶而退,至襄邑东涧遭到慕容垂和慕容德的前后夹击,死者万计。此次桓温北伐遭到惨败,《晋书》卷二七《五行志上》:“(太和)四年桓温北伐败绩,十丧其九。”

桓温北伐前燕时,前燕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当桓温屯驻枋头时,前燕慕容评曾有北逃和龙的打算,桓温败归的第二年前燕就被前秦消灭。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的前燕政权竟能打败桓温北伐大军呢?

对于桓温北伐,前燕申胤作出如此分析:“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157],结果不出所料。申胤之语揭示了桓温北伐失败的两个原因:一桓温北伐未得到东晋朝臣的全力支持。二桓温指挥失误,怯于应变[158]。王仲荦先生据此得出:“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荆、扬之争的持续和扩大,牵制着桓温,甚至破坏桓温的北伐,成为他北伐不能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159]。

就桓温北伐所采取的进攻路线来看,水源枯竭、水路不通是导致桓温粮运断绝,不得不仓促撤兵从而遭到南燕袭击的实际原因。桓温北伐之时,天气干旱,为了沟通水路,颇费周折,桓温命部将利用洪水旧道重新开凿疏通三百里[160],“把泗水和巨野泽接通,再通过巨野泽的东北角和清水相连接。桓温还嫌清水的水源不旺,因此他进一步把汶水引入清水,然后使军用船只可以由清水驶入黄河”[161]。水路开通之后,北伐之初船只航行其中没有问题,军队所需的物资粮草能够通过水路运输得到保障,因此桓温北伐大军顺利进驻枋头。但是青徐兖地域的气候特征是秋季雨水较少,到了九月份,“船道涩滞”[162],桓温命袁真开通汴口石门以通水路之计又未能实现[163],因而水路断绝,“军粮竭尽”[164],桓温之军遂一溃千里。桓温北伐未能全面考虑到青徐兖地域的季节降水特征,实在是一大失策。虽然北伐前郗超对此提出过正确的建议,但是桓温并未采纳,失败遂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