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中的青徐兖籍官吏统计表

(续表)

[1]孙吴和蜀汉亦委任有兖州刺史,应该未统领实土,因而未加统计。《三国志》卷五六《吴书·朱然传》:“黄龙元年,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顷之,以兖州在蜀分,解牧职。”(第1306页)卷四五《蜀书·宗预传》:“景耀元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第1076页)
[2]严耕望先生认为,甘露年间青徐都督区始分为青州、徐州都督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上册——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第26页);薛军力先生认为,甘露四年(259)始置青州都督、徐州都督(《汉魏晋(刘)宋时期中央地方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第55页)。但事实上,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臧霸都督青州,明帝太和末年(233)田豫督青州诸军事,齐王嘉平五年(253)石苞监青州诸军事,表明甘露元年(256)之前已经存在青州都督区(参见附表3.2)。
[3]此表据[清]万斯同《魏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并参考《三国志》、《晋书》作成。
[4]严耕望先生认为,州将府佐之制至晋渐次形成(《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册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5页)。
[5]《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吕虔传》,第541页。
[6]《晋书》卷三三《王祥传》,第987页。
[7]《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基传》,第750页。
[8]田余庆先生认为,臧霸在黄初元年至三年为徐州刺史,未都督青州,此时曹休都督青徐诸军事(《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秦汉魏晋史探微》,第105页)。据田先生所言则黄初元年至三年徐州就有两个刺史即臧霸和吕虔,因为吕虔在曹丕即魏王位时已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而曹休可能事实上并未担任都督青徐诸军事一职。
[9]《晋书》卷九〇《良吏·鲁芝传》,第2328页。
[10]《三国志》卷二七《魏书·胡质传》,第741页。
[11]《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注引《世语》,第775页。
[12]《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附州泰传》,第783页。
[13]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7—22页。
[14]《三国志》卷九《魏书·曹真传》注引《魏略》,第290页。
[15]《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第728页。
[16]《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恕传》,第499页。
[17]《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第775页。
[18]《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第744页。
[19]《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第776—777页。
[20]参见《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司马朗传》,卷一八《魏书·臧霸传》。
[21]考诸上下文,此处应该是王凌之“凌”而不是“浚”。
[22]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秦汉魏晋史探微》,第97—128页。
[23]《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毌丘俭传》,第765页。
[24]《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第772页。
[25]《三国志》卷六四《吴书·孙綝传》,第1447页。
[26]《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孙皓传》注引干宝《晋纪》,第1174页。
[27]《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泰传》:“吴大将孙峻出淮、泗。以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诏徐州监军已下受泰节度。峻退,军还,转为左仆射。”(第641页)
[28]参见《三国志》各本传。
[29]参见《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第743页;卷二八《王凌传》注引《魏书》,第759页;卷九《夏侯惇传》,第268页。
[30]《三国志》卷二七《魏书·胡质传》,第742页。
[31]《晋书》卷三三《石苞传》,第1000页。
[32]《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附州泰传》,第783页。
[33]《晋书》卷五《孝愍帝纪》,第133页。
[34]《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传附子毓传》,第400页。
[35]《晋书》卷三六《卫瓘传》,第1055页。
[36]《晋书》卷九〇《良吏·鲁芝传》,第2328页。
[37]《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第758页。
[38]《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第二》,第1145页;卷二四《魏书·孙礼传》,第691页;卷二八《魏书·王凌传》,第758页。
[39]《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注引《汉晋春秋》,第759页。
[40]《三国志》卷二〇《魏书·楚王彪传》载楚王彪徙封白马的时间为黄初七年,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为黄初三年,不知何据。《魏志·楚王彪传》:“彪乃自杀。妃及诸子皆免为庶人,徙平原。彪之官属以下及监国谒者,坐知情无辅导之义,皆伏诛。国除为淮南郡。”(第587页)据“国除为淮南郡”一语,好像曹彪就国于淮南。但是令狐愚屡次派人去兖州白马联络曹彪,曹彪应在白马无疑。淮南应是曹彪改封楚之后增加的食邑,曹彪本人并未徙治淮南。白马、淮南、楚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汉书》卷一《高帝纪上》:“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复击破楚军燕郭西,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第42页)据此,东郡白马曾属于项羽之楚统辖的范围。那么白马、淮南同属于项羽之楚的领地。
[41]《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注引《魏略》,第759页;亦见《晋书》卷二八《五行志中》。
[42]《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注引《魏略》:“故愚与王凌阴谋立楚王。乃先使人通意于王,言‘使君谢王,天下事不可知,原王自爱’!彪亦阴知其意,答言‘谢使君,知厚意也。’”(第759页)
[43]《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注引《魏略》,第760页。
[44]《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第758页。
[45]《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第758页。
[46]《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注引《魏略》,第761页。
[47]《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毌丘俭传》注引《世语》,第767页。
[48]《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第773—774页。
[49]《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第773—774页。
[50]张金龙师:《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2—148页。
[51]《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肃传》,第419页。
[52]《晋书》卷三四《羊祜传》,第1014页。
[53]张金龙师:《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2—148页。
[54]《三国志》卷一二《魏书·鲍勋传》,第385页。
[55]《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第708页。
[56]《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第685页。
[57]详见上文“青徐兖籍人士与曹操霸业”一节。
[58]《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矫传》,第644页。
[59]《三国志》卷一三《魏书·华歆传》注引《魏书》,第403页。
[60]《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附吴质传》注引《魏略》,第609页。
[61]《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第679页。
[62]《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第679页。
[63]《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附吴质传》注引《质别传》,第610页。
[64]《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徐宣传》,第646页。
[65]《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徐宣传》,第646页。
[66]《三国志》卷一《魏书·文帝纪》,第82页。
[67]《三国志》卷一八《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第538页。
[68]《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卫臻传》,第647页。
[69]《三国志》卷二六《魏书·满宠传》,第725页。
[70]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3页。
[71]《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附吴质传》注引《质别传》,第610页。
[72]《三国志》卷六二《吴书·胡综传》,第1414页。
[73]《三国志》卷六二《吴书·胡综传》,第1415页。
[74]《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吴主五子·孙登传》注引《吴书》,第1364页。
[75]《三国志》卷六二《吴书·胡综传》注引《吴历》曰:“权问普:‘卿前盛称蕃,又为之怨望朝廷,使蕃反叛,皆卿之由。’”(第1418页)
[76]《三国志》卷一《魏书·文帝纪》,第84页。
[77]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秦汉魏晋史探微》,第113页。
[78]《三国志》卷一《魏书·文帝纪》,第85页。
[79]《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附唐咨传》,第774页。
[80]《资治通鉴》卷七〇《魏纪二》文帝黄初六年六月条,第2224页
[81]《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吕虔传》,第541页。
[82]《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二》,第1141、1143页。
[83]《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第774页。
[84]《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第769页。
[85]《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注引《魏末传》,第771页;《晋书》卷四〇《贾充传》,第1165页。
[86]《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第770页)
[87]《三国志》卷六四《吴书·孙峻传附留赞传》:“文钦说峻征魏,峻使钦与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自江都入淮、泗,以图青、徐。”(第1446页)亦见《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孙亮传》,第1153页。
[88]《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第770页。
[89]《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钟会传》,第789页。
[90]《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基传》:“母丘俭、文钦作乱,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适与景王会于许昌……钦等已平,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第753页)卷二八《魏书·毌丘俭传》注引文钦与郭淮书:“小人还项,复遇王基等十二军,追寻毌丘,进兵讨之,即时克破,所向全胜。”(第767页)
[91]《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第769页)同卷《魏书·邓艾传》:“毌丘俭作乱,遣健步赍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第777页)
[92]《三国志》卷六四《吴书·孙綝传》,第1447页。
[93]《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肃传》,第419页。
[94]《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毌丘俭传》,第765页。
[95]《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基传》,第753页。
[96]《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基传》,第754页;又见《资治通鉴》卷七七《魏纪九》高贵乡公甘露二年五月条。
[97]《三国志》卷五二《吴书·张昭传》,第1219页。
[98]所统计的青徐兖籍官吏包括孙吴、蜀汉未立国之前追随孙策、孙权、刘备的青徐兖籍人士。田余庆先生认为,孙吴建国主要依靠淮泗集团(《孙吴建国的道路》,《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93—294页)。王永平先生认为,徐州之广陵人士与孙吴政权关系密切,他们在政治、军事、学术文化等方面对孙吴政权多有贡献(《汉末流寓江东之广陵人士与孙吴政权之关系考述》,《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