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海王氏

3.东海王氏

东海王氏以经学传家。王朗“高才博雅”[133],著述颇丰,东汉末年便以通经入仕,为建安名士;其子王肃更是遍考诸经,自成一家;王朗的《易传》和王肃的经注在曹魏司马氏执政时被列为官学[134]。东海王氏不仅学术地位高,而且在曹魏一朝的政治上很有影响。王朗位列三公,魏文帝曹丕称其为“一代之伟人”[135],王肃则官至禁卫军长官中领军。

东海王氏在西晋初期的地位显赫无比,原因在于东海王氏与司马氏早在曹魏明帝时期就结成政治同盟。魏明帝时期,司马昭娶王肃之女王元姬为妻,王元姬即为晋武帝之母[136]。因而司马氏当政时,王肃备受重用。嘉平六年,持节兼太常,迎高贵乡公即帝位。司马昭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时,王肃为之出谋划策。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甘露元年去世,门生数百人为之送葬。司马氏对东海王氏深相结纳,一方面在于王朗的政治声望高,另一方面则在于王肃在经学和礼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和地位[137]。《晋书》卷一九《礼志上》:“王肃、高堂隆之徒,博通前载,三千条之礼,十七篇之学,各以旧文增损当世,岂所谓致君于尧舜之道焉。”王肃关于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等方面的文章达百余篇[138]。司马氏欲改朝换代,需要重建礼制,并树立自己的官方统治思想,王肃应是最佳人选。于是王肃所注经书列入官学,有关礼制方面的争议均以王肃说为准。《晋书》卷一九《礼志上》:“是时宣皇未升,太祖虚位,所以祠六世,与景帝为七庙,其礼则据王肃说也。”“王学”借助司马氏官方的提倡和扶持遂成为魏晋时期的显学。

东海王氏在西晋初期地位的显赫主要倚仗外戚的身份。王肃有子八人,王恂、王虔、王恺,地位优崇。王恂继承家学,为官清廉有声;王虔亦以功干见称;而王恺豪奢成性,对于西晋奢侈之风的滋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恂,“文义通博,在朝忠正,累迁河南尹,建立二学,崇明《五经》”,并且为官清廉,不受贿赂,严明法纪。“鬲令袁毅尝馈以骏马,恂不受。及毅败,受货者皆被废黜焉……武帝践位,诏禁募客,恂明峻其防,所部莫敢犯者”[139]。咸宁四年去世。

王恂弟王虔,以功干见称,累迁卫尉。西晋泰始末年拜平东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征为光禄勋,转尚书卒。有子士文,历右卫将军、南中郎将,镇许昌,为刘聪所害。[140]

王恂弟王恺,“少有才力,历位清显,虽无细行,有在公之称”[141]。王恺与二兄不同,他豪侈成性,与外戚羊琇等以奢靡相尚,并与石崇斗富。于是武帝时期逐渐兴起奢靡之风,并在王恺、羊琇、石崇以及何劭、王浑子王济等人的身体力行下愈演愈烈。王恺、石崇斗富,武帝并未制止,而是暗自助恺,更是日益滋长了奢侈之风。《晋书》卷三三《石崇传》载:“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怳然自失矣”。王恺作为当朝国舅,武帝不仅支持他与石崇比富,而且王恺的犯罪行为都得到武帝的护佑而赦免,“由是众人佥畏恺,故敢肆其意,所欲之事无所顾惮焉”[142]。王恺等人的奢侈之风在惠帝时期已经由上层社会蔓延至民间,全国上下,全都以奢侈相尚,以至于“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欲时之俭,当诘其奢。奢不见诘,转相高尚”,大臣傅咸认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143]。王恺在惠帝时期,参与讨伐杨骏,因而迁龙骧将军,领骁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后官至后将军。

西晋时期东海王氏兴盛不长,之后在历史舞台上更是销声匿迹。原因首先同它是外戚类型的家族有关。一旦帝位易主,东海王氏便失去尊崇的地位和来自帝王的支持与优待。其次,家族成员早逝和人丁不盛也是东海王氏衰败的原因。具有吏治才能的王恂、王虔早逝给东海王氏带来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