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派政治势力在青徐兖地域的权力角逐

1.各派政治势力在青徐兖地域的权力角逐

东汉末年,兖州之陈留与东郡、青州之平原、徐州之下邳与广陵在青徐兖地域中所处位置十分重要。清代学者顾祖禹曾论及东汉时期平原郡、东郡的重要性:“德州……汉置平原郡,后汉因之……州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盖制驭山东,莫便于平原也。晋失其纲,平原恒为战地。刘宋时,魏人谋并青州,以平原为河津要会,恒制重镇于此”,“东昌府……秦属东郡,汉因之……府地平土沃,无大川名山之阻,而转输所经,常为南北孔道。且西连相魏,居天下之胸腹……晋室之乱,郡境被兵者百余年。”[88]

兖州陈留地势平坦容易四面受敌,因而被称为“四战之地”[89]。陈留与颍川处在东部势力与董卓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征战的最前沿,屡次成为被攻击、掠夺的地方。《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陈留之酸枣县成为青徐兖地域州郡长官讨伐董卓的前沿阵地。“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90],曹操建议屯驻酸枣的大军由酸枣向西进军黄河南岸的河内成皋和敖仓[91],《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这样就占据了京都洛阳东边的有利地势。但是这支讨伐董卓的大军如董卓尚书郑泰所言:“将各棋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也”[92],不久便粮尽而散。董卓仍被山东豪杰并起的局面威慑,初平元年二月迁都长安。

酸枣举兵后,青州平原成为袁绍和公孙瓒势力激战之地。袁绍施计从韩馥手中夺得冀州,不久又借焦和病死之机任命广陵臧洪为青州刺史,开始向青徐兖地域扩张势力。后袁绍又令袁谭为青州刺史,最初袁谭统领的只是平原郡在黄河以西的部分。《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臧洪则在初平三年被袁绍派往兖州东郡为太守。幽州公孙瓒的势力也进入青州平原,于是袁绍、袁谭和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在此连战两年。《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揩与战,败退还。”[93]为什么袁绍、公孙瓒势力进入青州后均先占据平原郡?从地理位置看,东汉时期平原郡地跨黄河两岸,与冀州接壤,距离幽州也仅一郡之隔,因而平原郡黄河以西的部分很容易被冀州袁绍的势力进入,幽州的公孙瓒也比较容易率军穿过冀州勃海郡到达平原郡。黄河流经平原郡境内,对青州而言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阻使西部袁绍和北部公孙瓒的势力不能轻易渡过黄河进入青州东部。

兖州的局势亦不稳定。在袁绍和公孙瓒争夺青州时,兖州形势发生剧变,初平三年四月颇具实力的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杀害,东郡太守曹操在袁绍的任命下和兖州本土势力的支持下进入兖州领兖州刺史。初平四年盘踞南阳的袁术迫于荆州刘表的攻击,北上欲占据陈留作为根据地,于是曹操与袁术势力在兖州陈留展开一场大战,结果袁术以惨败告终。史籍有关这次陈留之战的记述如下: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初平)四年春,(曹操)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还军定陶。”

《三国志》卷六《魏书·袁术传》:“(袁术)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后汉书》卷七五《袁术传》:“公孙瓒使刘备与术合谋共逼绍,绍与曹操会击,皆破之。(初平)四年,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匈奴于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大败。术退保雍丘,又将其余众奔九江,杀杨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

以上记载略有不同,综合这三处记载可知,这次战役在陈留的封丘、雍丘、襄邑等地进行。作战双方除了曹操和袁术外,还有帮助曹操的袁绍,援助袁术的黑山军和匈奴军。

兖州东郡亦是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东汉末年冀州与兖州大致以黄河为界,对于处在冀州的袁绍来说,东郡的地位十分重要。欲统治河南,东郡是必得之地。曹操欲“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94],兖州东郡也是必争之地。袁绍在初平二年就派臧洪为东郡太守[95],驻守东武阳,就是为进一步渡河南下作准备。曹操也借抵抗黑山军之机进入东郡。臧洪任东郡太守的时间为初平二年(191)至兴平元年(194)兖州叛乱。而初平二年七月至少到初平三年四月间曹操为东郡太守,亦治东武阳。初平三年曹操领兖州刺史后,命夏侯惇为东郡太守,可能驻守在白马,至兖州叛乱时夏侯惇仍为东郡太守。《三国志》卷九《魏书·夏侯惇传》:“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卷一〇《魏书·荀彧传》:“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那么曹操、夏侯惇在臧洪为东郡太守期间相继出任东郡太守,即初平二年至兴平元年之间同时存在两个东郡太守。由此可见,各派势力对东郡争夺之激烈。曹操和吕布的兖州之战中,东郡和陈留是主要战场。吕布入主兖州后屯于东郡之濮阳。曹操与吕布首先在濮阳激战,后于陈留之雍丘围攻张超,彻底消灭吕布、张邈在兖州的残余势力[96]。

东汉末年,徐州下邳郡之下邳城是各派势力欲夺取徐州必须攻下的坚固城池,亦成为各派势力取徐后的治所,因而下邳战事频繁,不断在各派割据势力之间易手。陶谦统治徐州时,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起义;刘备统治徐州时,吕布从下邳袭击刘备;吕布统领徐州时,治所在下邳[97]。下邳城易守难攻,曹操东征吕布,久攻下邳不下,用泗、沂水灌城才得以取胜。《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九月,公东征布。……进至下邳……攻之不下。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月余,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禽布、宫,皆杀之。”[98]曹操委任的徐州刺史车胄亦驻守下邳,刘备欲夺徐州,杀死车胄,令关羽驻守下邳。孙吴也认识到下邳的重要性,吴国胡综在伪作的曹魏吴质降书中谈到孙吴如果进攻曹魏,首先要占据淮泗流域的下邳。《三国志》卷六二《吴书·胡综传》“今若内兵淮、泗,据有下邳,荆、扬二州,闻声响应,臣从河北席卷而南,形势一连,根牙永固。”

徐州广陵郡南临长江,处在用兵江南的重要位置。陶谦曾命笮融督广陵、下邳、彭城粮运,可见广陵等地是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广陵陈登“奉使到许,太祖以登为广陵太守,令阴合众以图吕布。登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海贼薛州之群万有余户,束手归命。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爱之。登曰:‘此可用矣。’太祖到下邳,登率郡兵为军先驱。”陈登在广陵的统治深得吏民拥戴,收服海贼万余户,并犄角吕布有功,还以少胜多击败孙吴的进攻。“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贼望火惊溃,登勒兵追奔,斩首万级。迁登为东城太守。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99]。陈登有“频致吴寇”之语,可见陈登任广陵太守期间,孙策曾不止一次进攻广陵。三国鼎峙时期,曹丕曾多次用兵广陵,因有长江天险的阻隔,不得不临江而返。彭城于东汉末年已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因董卓之乱而南下的百姓多依违在彭城间。曹操进攻陶谦、刘备之时,均在彭城发生战事。《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注引《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东郡、陈留、平原、广陵郡都处于青徐兖地域与其它地域接界处,并且东郡、陈留、平原是青徐兖地域的北部屏障黄河流经处,广陵郡则是青徐兖地域南部唯一一个濒临长江的郡国。青徐兖地域之外的势力欲统治其地,必先用兵于以上郡国,尤其江南的势力欲渡江北上,广陵首当其冲。下邳城是位于淮泗之上的一个重镇,要想统治徐州,务必保住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