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王出镇青徐兖地域
西晋政权统治的五十余年里,一半时间处于急剧动荡之中。武帝虽然着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宗王出镇地方,并成为西晋一项重要的统治政策。并且武帝咸宁三年(277)至太熙元年(290),严格执行宗室诸王移封就镇的政策。如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中除高密王泰为鹰扬将军、兖州刺史外,其他宗室诸王均出任都督或监军。但是此举并未稳固其统治,反而加速了西晋后期的动乱[24]。
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来自宗室的有16人次,占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比重相当大,为29.6%,占外地人总数的43.2%。武帝时期宗室诸王为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可考者共9人,其中青州3人,徐州1人,兖州2人,青徐都督3人。武帝统治之初的十二年间兖州地方军政长官由司马伷(任期5年)、司马泰(任期7年)担任,晋初由司马宗室出镇兖州的意图,当是为防止魏晋禅代之际洛阳周围地区发生动乱。武帝咸宁元年(275)至惠帝永平元年(291)16年的时间里,兖州刺史、都督文献无考,一个州不可能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长达16年,但可以断定这段时间不会是宗室担任刺史、都督。否则,正史宗室诸传中应有相关记载。兖州地方军政长官无考,亦可从侧面反映在西晋统治稳定时期兖州的重要性下降,以至于史书中没有相关的记载。虽然自曹魏时就已设青徐都督区,但是西晋青徐都督可考者出现在武帝太康元年(280),即西晋发动灭吴战争的一年。自武帝太康元年至惠帝元康元年,琅邪王伷、下邳王晃、梁王肜相继出任青徐都督,这三任青徐都督设置于灭吴战争开始及其结束后的十年间。设置青徐都督的原因应是晋武帝担心江南地方势力在孙吴被灭后发生动乱,加强界吴地区的军事统治以备不测。果然,江南地区发生了反叛事件。《晋书》卷三《晋武帝纪》:“吴故将莞恭、帛奉举兵反,攻害建邺令,遂围扬州,徐州刺史嵇喜讨平之”,太康八年“冬十月,南康平固县吏李丰反,聚众攻郡县,自号将军。十一月,海安令萧辅聚众反。十二月,吴兴人蒋迪聚党反,围阳羡县,州郡捕讨,皆伏诛。”徐州地方长官起到了协助扬州地方长官稳定江南局势的作用。
自惠帝起宗室诸王出镇青徐兖地域者有7人。青州都督1人,徐州都督3人,兖州都督、刺史2人,徐兖都督1人。这一时期国内局势动荡,西晋政权逐渐失去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八王之乱”后期地方军政长官已经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而是操纵在宗室诸王之手。东海王越、东平王楙、范阳王虓对徐州、兖州的争夺十分激烈。东海王越在惠帝太安初年北征成都王颖,在荡阴之役战败后奔下邳,此时东平王楙都督徐州,镇守下邳,害怕司马越与之争夺对徐州的控制权,未接纳司马越,司马越被迫回到封地东海。可是不久司马越挟持皇帝,控制了朝政,司马楙心生恐惧,在长史王修的劝说下,让徐州于东海王越,“自承制都督兖州刺史、车骑将军”[25],原兖州刺史苟晞主动避让。然而范阳王虓支持苟晞与东平王楙争夺兖州,结果东平王楙战败返回封国,苟晞仍为兖州刺史[26]。东海王越又转苟晞为青州刺史,自领兖州牧。所以这一时期,青徐兖地方长官一职在东平王楙、东海王越、范阳王虓支持的苟晞之间频繁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