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籍贯与出身

1.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籍贯与出身

据附表3.3,统计到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刺史、都督有55人次。其中,除9人籍贯不明外,有10人次来自青徐兖三州,36人次为外地人,青徐兖籍人士占18.2%,外地人占65.5%。不同时期,青徐兖地方势力的发展有所不同。武帝时期对青徐兖三州的统治是十分有力的,只任用青徐兖地域外戚东海王氏王虔1人出任青徐兖地方长官。王虔为东海王朗之孙、王肃之子,东海王氏地位尊崇,王朗、王肃在曹魏时期已经贵为卿相,其姊即文明太后王元姬为晋武帝之母。其他9位青徐兖籍地方军政长官为琅邪王敦、琅邪王彦、泰山羊陶、陈留蔡豹、陈留高诞、东莱曹嶷、乐安孙旂、高平郗鉴、陈留阮坦,他们是在“八王之乱”之后陆续出任的,表明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并逐渐丧失了对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任命权。兖州、青州出现各派势力自署刺史的情况,同时青徐兖地域的地方势力开始趁机发展起来;永嘉之后的愍帝建兴年间,青徐兖三州已经完全由本地具有势力和影响的山阳郗鉴、东莱曹嶷、陈留蔡豹出任刺史。由此可见,西晋前期青徐兖地域基本由外地人控制,本地势力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后期,青徐兖地方势力开始发展壮大并逐渐控制地方。

考诸《晋书》有关列传,青州地方长官出自世家大族者有鲁芝、王虔、王浚、王敦,徐州地方长官出自世家大族者有王浑、羊陶、裴盾、祖逖、蔡豹,兖州地方长官出自世家大族者有王彦、李述[15]、刘演,另外还有平东将军、青徐监军阮坦。青徐兖籍地方军政长官出自世家大族者大致占除司马宗室之外人数的三分之一。青徐兖籍人士担任青徐兖地方长官的10人中,王虔、王彦、王敦、羊陶、蔡豹、阮坦6人出自名门大族,但是武帝时期仅有王虔1人。可见,武帝对青徐兖地方大族的势力是相当提防的,基本不任用他们出任本地的地方长官。

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时期,出任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青徐兖人士有王彦等5人为青徐兖名门大族。王彦、王敦为琅邪王氏;羊陶为泰山羊氏羊祜一族;琅邪王氏和泰山羊氏在西晋势力之盛几无过之者,无需多论。陈留蔡豹为汉代蔡邕一族,其高祖为蔡邕的叔父,汉代卫尉,祖父蔡睦为曹魏尚书。陈留阮坦为魏晋名士陈留阮氏阮籍一族。此外还有乐安孙旂,他虽不是青徐兖地域大族,但其父在魏晋之际为幽州刺史、右将军,自然也不是一般的贫寒之家[16]。可见西晋后期,各派势力对于出身名门大族的青徐兖籍人士,采取优容政策,以笼络青徐兖大族人心。但是他们任期很短,都是一年左右的时间,表明各派势力对他们出任本土刺史并不放心,所以很快迁转它职。从青徐兖大族职权的轻重来看,出刺青州的王敦较重。王敦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其余皆为刺史,未加将军号,由此可见各派势力对琅邪王氏的青睐和信任。

愍帝时期,中央权力实际已经转到琅邪王睿手中。山阳郗鉴、陈留蔡豹在愍帝建兴年间由琅邪王睿署为刺史,郗鉴、蔡豹在本地已经发展起自己的势力,署为刺史只是承认既定事实而已。郗鉴虽然自少孤贫,但为豪侠之士,得宗族乡里千余家追随,“鉴得归乡里。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17]。所以在琅邪王睿出镇江左时,假郗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后又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但是郗鉴并不能完全控制兖州,兖州同时还有荀藩、刘琨所署刺史屯据。《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元帝初镇江左,承制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时荀藩用李述,刘琨用兄子演,并为兖州,各屯一郡,以力相倾,阖州编户,莫知所适。又徐龛、石勒左右交侵,日寻干戈,外无救援,百姓饥馑,或掘野鼠蛰燕而食之,终无叛者。三年间,众至数万。”徐州刺史陈留蔡豹为汉代蔡邕一族,“豹有气干,历河南丞,长乐、清河太守。避乱南渡,元帝以为振武将军、临淮太守,迁建威将军、徐州刺史。初,祖逖为徐州,豹为司马,素易豹。至是,逖为豫州,而豹为徐州,俱受征讨之寄,逖甚愧之”[18]。曹嶷与之不同。曹嶷原为起兵于青州的东莱王弥的左长史,王弥以之为镇东将军[19],“给兵五千,多赍宝物还乡里,招诱亡命,且迎其室。弥将徐邈、高粱辄率部曲数千人随嶷去”[20]。曹嶷在王弥的支持下,势力发展很快,杀害齐郡太守徐浮,齐鲁之间郡县垒壁投降者有四十余所,曹嶷趁势向西攻下祝阿、平阴,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临河置戍,而归于临淄。嶷于是遂有雄据全齐之志”[21]。曹嶷据有青州之后,背叛刘聪,接受琅邪王睿的统领[22],但是南方相隔遥远,“势援不接,惧勒袭之,故遣通和”[23],希望能与石勒以黄河为分界线,和平相处,稳固在青州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