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籍官吏与曹丕代汉
曹操苦心经营十数年,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完成篡汉立国之举,此重任遂落到继嗣曹丕身上。曹丕被立为继嗣关键在于有济阴吴质为之出谋划策扭转被动局面,反败为胜[57]。而曹丕能够迅速登上王位、稳定政局则有赖于广陵陈矫和徐宣的支持。曹操驾崩时,群臣认为有诏命曹丕才能即王位,尚书陈矫当机立断力排众议,认为“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被曹丕称为:“陈季弼(陈矫)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58]。广陵徐宣在曹操驾崩时为魏郡太守,时臧霸别军和青州兵在曹操死后鸣鼓擅去,有大臣认为应该改易城守,《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徐宣传》:“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徐宣力主维持现状的举措正合曹丕心意,避免了由此可能带来的青徐豪霸的叛乱,有力的维护了曹操登基前后政局的稳定。在曹丕登基称帝时,平原华歆为曹丕奉玺绶“以成受命之礼”[59],华歆是当时名士和名臣,他亲奉玺绶使曹丕称帝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同。
曹丕对于功勋元老以及助其登上帝位、稳定曹魏立国之初局势的大臣亦重用厚待有加,如青徐兖籍官吏吴质、陈矫、徐宣等。曹丕即帝位后,吴质马上被封侯拜将。“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60]。吴质为幽并督军之时,权势之大以至能决定幽州刺史的升迁,因此所统州郡莫不对之奉迎有加。当幽州刺史崔林到任后不理会吴质时,涿郡太守王雄担心崔林别驾可能因此性命不保,王雄曰:“吴中郎将,上所亲重,国之贵臣也。仗节统事,州郡莫不奉笺致敬。而崔使君初不与相闻。若以边塞不修斩卿,使君宁能护卿邪?”[61]虽然崔林别驾未被连累,但是崔林治边有功,却“犹以不事上司,左迁河间太守”[62]。曹丕对吴质亲如家人,宴请吴质、曹休之时令郭皇后出来相见,并准许吴质“仰谛视之”[63],吴质却因此更加飞扬跋扈。黄初五年朝拜京师时,曹丕下诏上将军及特进以下官员皆到吴质住所为其接风洗尘,吴质恃宠而骄,作威作福,趁机戏弄上将军曹真和中领军朱铄,根本不把二人放在眼里。由此可见,吴质所受的恩宠非同一般,从这一侧面可推知吴质在曹魏的功劳和地位亦非同一般。
曹丕称帝后,陈矫由尚书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曹丕称帝后,徐宣升迁很快,由魏郡太守升为御史中丞,至司隶校尉,迁尚书。明帝时,以徐宣为尚书左仆射,后加侍中光禄大夫,明帝幸许昌,徐宣“总统留事”[64]。徐宣死时,明帝诏曰:“宣体履至实,直内方外,历在三朝,公亮正色,有托孤寄命之节,可谓柱石臣也……葬如公礼”[65]。徐宣受到曹丕的托孤之命,可见他在魏文帝心中是辅佐国家的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