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石虎灭徐龛、曹嶷与褚裒、殷浩北伐

1.后赵石虎灭徐龛、曹嶷与褚裒、殷浩北伐

西晋末年石勒以亲信“十八骑”起家,先后依附汲桑、刘渊等,在南征北战中组织起自己的队伍,西晋永嘉三年,队伍已经发展到“众至十余万,其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105]。先后打败苟晞、王弥、王浚、刘演、刘琨等割据势力,占据并州、幽州、冀州,用谋臣张宾之计,依山凭险在河北襄国建赵。石勒雄心勃勃,计杀王弥后即想一举灭掉司马睿在江东的势力,欲从寿春直捣建康,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后方供给,军中大饥,士众相食,不得不仓惶撤退。如果石勒先攻占青徐兖地域,军粮不继的问题便会解决。因为从青徐兖地域至南方有便利的水路、海路,距东晋京都建康更近,从此地进攻,供给线不会太长,又可直接对建康造成严重威胁;且青徐兖地域沃野千里,远离西方强大的前赵、成蜀政权,东临大海,不会受到东西夹击。

司马睿立国江东,石勒便开始逐步夺取青徐兖。立国之初,司马睿在江东统治还不稳固,无心与石勒争夺失地,但是在王敦内乱前东晋领有淮北,因而与石勒的对峙中尚占优势。自元帝永昌元年(322)正月发生王敦内乱,直到明帝太宁二年(324)七月被平定的两年多时间里,国基未稳的东晋无力抵御后赵的侵袭,石勒便趁机夺取包括司豫青兖和淮河以北的徐州之地。石勒能够占领青徐兖地域的关键是消灭了泰山徐龛及青州曹嶷的势力。石勒在元帝永昌元年(322)消灭徐龛以后,“徐兖间垒壁多送任请降”[106],第二年石勒便攻陷青州,灭掉曹嶷势力,尽陷青州诸郡县垒壁,东晋委任的青徐兖地方刺史、郡守或不堪一击,或闻风投降,邹山、彭城、下邳等重镇尽归石勒。明帝太宁三年(325),石勒“于是尽有司兖之地,徐豫滨淮诸郡县皆降之”[107]。

东晋成康时期,后赵和东晋淮河流域的边境地区比较安定,很少发生战事。这一时期东晋内乱不止,爆发苏峻、祖约之乱,无力收复河南、淮北失地;后赵自占领淮河以北的青徐兖地域后,开始南陷东晋寿春、襄阳,西攻前赵刘曜,夺取洛阳、长安。成帝咸和四年(329)石勒灭前赵,咸和五年称帝,咸和八年石勒死。石勒有统一天下的志向,曾对大臣徐光曰:“吴蜀未平,书轨不一,司马家犹不绝于丹杨,恐后之人将以吾为不应符箓。”[108]可惜壮志未酬便死,后继者果然未能完成他的事业。石虎篡位而立,战争矛头指向辽西鲜卑段氏、辽东鲜卑慕容氏,且大兴土木,沉迷游猎,弄得民不聊生,再也无力南攻东晋,因而地处淮河流域的徐州地区暂得安宁。

穆帝永和五年(349),石虎死后,后赵开始分崩离析,北方陷于混战之中,给东晋收复失地造成有利之机。东晋褚裒、殷浩、桓温等人陆续北伐。穆帝永和七年段龛以青州来降,兖州地方长官也以地来降。一时之间,东晋收复了黄河以南之地,青徐兖地域也一度归属东晋。但东晋正处于门阀相争的胶着局面,无心真正北伐,所以收复之地不能固守,很快便丧失黄河以南的青徐兖地域。

(1)石虎灭泰山徐龛

石勒灭掉王浚、刘琨等割据势力后,欲统治青徐兖地域,但阻力重重:青徐兖地方郡守大都由坞主担任,他们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且大都拥护东晋;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中北方民众结成无数坞堡、壁垒自卫[109],形成众多的小股独立势力;青州曹嶷名誉上接受石勒统领,实际十分独立。众多地方郡守及坞壁归顺石勒是从消灭泰山徐龛开始的。泰山太守徐龛凭依泰山“一人守厄,百夫不当”的险要地势以及当时混战不已的局势[110],有恃无恐地反复叛降于东晋和后赵政权之间,历经三年,徐龛势力才被石虎消灭。

东晋朝廷对徐龛战功奖赏不公是徐龛最初叛晋的直接诱因。沛人周抚、周默各为坞主,接受东晋统领,分别被委以彭城内史、沛国内史。元帝太兴元年(318)十二月,周抚杀周默反,以彭城叛降石勒。东晋便派“太山太守徐龛与彭城内史刘遐同讨反贼周抚于寒山,龛将于药斩抚。及论功,而遐先之。龛怒,以太山叛”[111],徐龛自号安北将军、兖州刺史,攻破东莞太守侯史旄而据其坞堡。但是徐龛欲立足十分困难,便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屡次叛降于南北两大政权之间以谋取政治利益。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东晋、后赵刚刚立国,根基不稳,青徐兖地域成为双方交战的战场,双方尚未有能力完全控制这一区域。二是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利于形成割据势力,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便从此而起。无论归降东晋或后赵,徐龛都得不到双方政权的信任,亦是他反复降叛的重要原因。

在徐龛最初叛降时,东晋没有立即作出反应,只是在徐龛降晋后再次反叛时,元帝才令羊鉴、刘遐、蔡豹等人进行讨伐。羊鉴、刘遐屯兵下邳却不敢进攻,徐州刺史蔡豹在檀丘打败徐龛,石勒派遣将领王伏都援助徐龛,但是王伏都欺凌徐龛,使徐龛与石勒之间关系紧张。当石勒又派张敬进军东平时,徐龛怀疑石勒派兵前来袭击,便杀死王伏都等三百余人降晋。石勒于是命张敬据险以对付徐龛,元帝厌恶徐龛反复,不受其降,令羊鉴等继续讨伐。尚书令刁协建议深壁故垒与徐龛展开持久战,元帝不许,遣治书御史郝嘏为行台,令马上进攻,羊鉴不听被免官,委任蔡豹为前锋统领羊鉴军队。同时石虎亦率兵四万讨伐徐龛,徐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中,于是以妻、子为人质降于石勒。[112]元帝太兴三年(320)九月,“豹进据卞城,欲以逼龛。时石季龙屯巨平,将攻豹,豹夜遁,退守下邳。徐龛袭取豹辎重于檀丘,将军留宠、陆党力战,死之”[113]。蔡豹因战败被杀,而羊鉴却因是外戚、琅邪王氏王敦的姻亲安然无事。太兴四年二月徐龛又降晋,太兴五年二月,后赵石虎率精兵四万攻徐龛,“龛坚守不战,于是筑室返耕,列长围以守之”[114],经过五个月的相持,石虎击败徐龛,将其杀死并坑杀降卒三千。

自太兴二年(319)四月至永昌元年(322)七月,徐龛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因摇摆不定先后遭到东晋和后赵两个政权的讨伐,他所投靠的政权似乎并未派兵遣将直接援助其作战,徐龛以自己的力量在泰山坚守三年多,其势力之大可见一斑,因而徐龛的动向必然备受青徐兖地域郡县长官和坞堡壁垒的关注。徐龛最后被石虎杀害的结局势必对青徐兖地域的地方势力带来震撼,从而对他们的去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形成徐州琅邪太守孙默叛降石勒,徐兖间壁垒多送任请降的新局面。

(2)石虎灭青州曹嶷

西晋末年建兴年间,曹嶷已经占领齐鲁间郡县,拥兵十余万,临河置戍。曹嶷反叛刘聪,归属东晋。但在元帝太兴元年(318),“以建邺悬远,势援不接,惧勒袭之,故遣通和。勒授嶷东州大将军、青州牧,封琅邪公”[115]。石勒一时无暇进攻曹嶷,便署其为青州牧。然而青州不只有曹嶷的势力,还有东莱苏峻的乡族势力。“掖人苏峻帅乡里数千家结垒以自保,远近多附之。曹嶷恶其强,将攻之,峻率众浮海来奔。帝以峻为鹰扬将军……峻为淮陵内史”[116]。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苏峻受到曹嶷排挤,被迫南奔东晋,时间可能在太兴二年(319)。冀州刺史邵续亦同曹嶷争夺青州平原、济南。“遣兄子武邑内史存与文鸯率匹磾众就食平原,为石季龙所破。续先与曹嶷亟相侵掠,嶷因存等败,乃破续屯田,又抄其户口,续首尾相救,疲于奔命。太兴初,续遣存及文鸯屯济南黄巾固,因以逼嶷,嶷惧,求和”[117]。曹嶷计划东逃海上根余山,但因疾疫盛行耽误时机,未能如愿。如果计划能够实施,依托青州靠海的有利地形,曹嶷的势力不会消亡殆尽,或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曹嶷在青州最初因临淄城破,永嘉年间修筑广固城[118]。广固城依山临水,地势险要。渑水(北阳河和南阳河合称渑水)环绕广固城北和东南两面,南阳河与浊水由于河道宽大,河床下陷,形成两个天然大涧,城北三里处还有尧山[119]。《太平御览》卷一六〇《州郡部六·河南道下·青州》引《齐记》曰:“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曹嶷为刺史所筑,城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谓之广固城。”[120]《水经注》卷二六《淄水》:“淄水……东北流迳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岨水深隍。……《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121]曹嶷在如此大涧深水包围的地方建城,其固守自保的意图十分明显。他本为青州东莱人,据有青州后便想固守青州一隅,不再图谋向外发展,希望能与后赵石勒“以河为断”[122],保存自己的势力。然而这种意图是想灭掉司马氏而一统天下的石勒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时机一到,《晋书》卷一〇五《石勒载记下》:“又遣季龙统中外步骑四万讨曹嶷。先是,嶷议欲徙海中,保根余山,会疾疫甚,计未及就。季龙进兵围广固,东莱太守刘巴、长广太守吕披皆以郡降。以石他为征东将军,击羌胡于河西。左军石挺济师于广固,曹嶷降,送于襄国。”曹嶷虽然占据有利的地势,修筑了坚固的城池,但是由于青州东部的东莱、长广二郡闻风投降,使曹嶷势单力孤,陷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于是在石虎的强势进攻下,曹嶷投降,不久被杀。石虎为彻底消灭曹嶷的势力,在青州进行残酷的屠杀。在青州刺史刘征的劝阻下,还坑杀三万,仅留男女七百口。曹嶷所统军民不可能只有三万多人,可能其余的迁往京畿附近。

后赵攻陷青州后,将兵都尉石瞻进攻下邳、兰陵、彭城,取东莞、东海。徐州东莞、东海两太守叛降,东晋兖州刺史郗鉴自邹山退守合肥,徐州刺史卞敦自下邳退守淮南盱眙。明帝太宁三年(325)四月,“石瞻攻陷晋兖州刺史檀斌于邹山,斌死之……于是尽有司兖之地,徐豫滨淮诸郡县皆降之”[123]。后赵并未占有淮北重镇彭城、下邳,直至成帝咸和元年(326)十二月后赵才据有二重镇。“济岷太守刘闿、将军张阖等叛,害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降于石生”,“晋彭城内史刘续复拒兰陵、石城,石瞻攻陷之”[124]。

(3)东晋褚裒、殷浩北伐

东晋处于门阀政治的格局,诸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不时提出或进行北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后赵时期东晋褚裒、殷浩发动北伐,但均以失败告终。

荆州刺史庾翼在康帝初即位(343)时就提出北伐。认为石虎晚年朝政腐败,又忙于同辽东鲜卑慕容氏决战,无暇南顾,是北伐的好时机,并认为东西不必并举,计划只从西线发动进攻,从荆州夏口出发,移镇安陆,通过沔水、涢水到达襄阳,进图许洛,占领许洛后,再让桓温戍广陵,何充据淮泗赭圻,路永屯合肥。但是康帝及朝中大臣纷纷反对。庾翼最后只屯驻襄阳为止,未能实现初衷。[125]

穆帝永和五年(349),石虎死后,后赵国内大乱,录尚书事褚裒上表北伐,二月至八月兴师伐赵,结果大败,不久忧愤而死。这次北伐主要在淮泗地区进行,最远进至彭城。北伐开始直指泗口,进师顺利,占领下邳,褚裒率众三万径进彭城,“河朔士庶归降者日以千计,裒抚纳之,甚得其欢心。先遣督护王龛伐沛[126],获伪相支重,郡中二千余人归降。鲁郡山有五百余家,亦建义请援”[127],但是部将王龛所率三千精兵在与后赵的代陂之战中死伤大半。永和五年八月,褚裒退屯广陵。其实北方形势十分利于北伐,二十万民众自发南渡,只是东晋并未接应,结果死亡殆尽[128]。石虎故将亦纷纷降晋。永和七年正月,鲜卑段龛以青州降晋。五月,石祗兖州刺史刘启自鄄城降晋。时石虎故将周成屯廪丘,高昌屯野王,乐立屯许昌,李历屯卫国,皆相次降晋。然而正如吕思勉先生所云:“晋初不能接应,更无论挟以攻战矣。故北方纷纷,仍不能为晋有”[129]。

殷浩北伐,时间为穆帝永和八年(352)九月至永和九年十一月,历时一年两个月。此时取代后赵的冉魏已灭,主要是同前秦苻健争夺许洛。桓温欲率众北伐,朝廷不许,简文帝认为殷浩有盛名,便任用殷浩抗拒桓温。殷浩北伐之时,亦派将领屯戍青徐兖地域,“中军将军殷浩帅众北伐,次泗口,遣河南太守戴施据石门,荥阳太守刘img戍仓垣”[130]。这次北伐主要招抚降将,很少主动进攻。最终因降将张遇、姚襄的叛乱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