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籍士族在东晋政权中的作用
东晋时期,青徐兖籍士族之间关系相当密切,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提携,只有济阴卞壼例外,曾屡次弹劾王导。这些士族之间有的是姻亲家族,如琅邪王氏与高平郗氏、泰山羊氏联姻:王羲之妻为郗鉴女,王献之妻为郗昙女[21];羊鉴为王敦之舅,羊绥子又娶琅邪王氏王临之子王讷之女[22]。泰山羊氏与琅邪诸葛氏联姻:诸葛恢次女嫁徐州刺史羊忱之子羊楷[23]。琅邪王氏与琅邪诸葛氏、陈留阮氏亦交情深厚,高平郗氏与陈留蔡氏、陈留江氏更是相互关照。
琅邪王氏与高平郗氏的结合起于郗鉴。在郗鉴进入建康为尚书令时,王导施以援手,此后王导又在称疾不朝的情况下私送郗鉴赴任徐州[24],显示了王导对郗鉴的重视以及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郗鉴亦为王导政治地位的稳固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敦叛乱失败,明帝开始疏远王导,琅邪王氏家族势力亦见削弱,陶侃、庾亮先后欲兴兵废王导,皆因郗鉴不同意而偃旗息鼓[25]。可见郗鉴在紧要关头维护了王导辅政大臣的地位。[26]琅邪王氏与泰山羊氏是世婚,西晋时两个家族就开始联姻,王戎、王衍为羊祜外甥,但是羊祜与二王关系恶劣,甚至于反目成仇。南下渡江后,王氏、羊氏关系开始亲密起来。泰山徐龛叛乱时,王导不顾羊鉴本人及其他人的反对,竭力推荐羊鉴任统帅讨伐徐龛,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泰山羊氏。《晋书》卷八一《羊鉴传》:“时徐龛反叛,司徒王导以鉴是龛州里冠族,必能制之,请遣北讨。”王敦与羊鉴二人“素相亲党”[27],王敦反叛时,羊鉴跟随他一起举兵。王敦对羊鉴十分信任,临终前把后事托付给羊鉴和其子王应二人。《晋书》卷九八《王敦传》:“敦谓羊鉴及子应曰:‘我亡后,应便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后乃营葬事。’”琅邪王氏和琅邪诸葛氏同出琅邪,关系相当密切,以至于王导尝与诸葛恢戏争族姓,曰:“人言王葛,不言葛王也”,诸葛恢曰:“不言马驴,而言驴马,岂驴胜马邪!”[28]可见二人十分亲昵。琅邪王氏与陈留阮氏的交情开始于阮籍与王戎时期。东晋时,琅邪王氏地位如日中天,陈留阮氏仍是玄学名士人物代表,领一时风气之先。琅邪王氏十分照顾陈留阮氏。王敦对阮修很关心,推荐其为鸿胪卿,以使阮修免于饥寒。阮修因为贫困,“年四十余未有室,王敦等敛钱为婚,皆名士也,时慕之者求入钱而不得”[29]。王导亦救济阮放,“放素知名,而性清约,不营产业,为吏部郎,不免饥寒。王导、庾亮以其名士,常供给衣食”[30]。
高平郗氏与陈留蔡氏经历相似,都是流民帅出身,所以郗鉴很推重蔡谟,临终前向朝廷推荐蔡谟接任自己徐州刺史的职位。《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陈留江统曾推举郗鉴为贤良,郗鉴对江统子江虨、江惇也颇为关照。江虨为州别驾,辟司空郗鉴掾,除长山令。郗鉴又请为司马,转黄门郎。江惇于苏峻之乱,避地东阳山,太尉郗鉴檄为兖州治中,又辟太尉掾。[31]江虨为尚书仆射时曾荐举郗愔为官。《晋书》卷六七《郗鉴传附子愔传》:“简文帝辅政,与尚书仆射江虨等荐愔……于是征为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虽说卞壼与王导比较对立,但是王敦对卞壼从弟卞敦还是加以提携。在卞敦因讨伐石勒不力被贬官后,王敦上表征为征虏将军、都督石头军事。
青徐兖籍士族与皇室的关系非同一般。琅邪王氏、泰山羊氏、琅邪诸葛氏都与皇室联姻,东晋帝王因而对这三大家族倍加信赖和重用。琅邪王氏与皇室联姻四次:王敦娶武帝女舞阳公主、王献之娶简文帝女新安公主、王嘏娶简文帝女鄱阳公主、安帝皇后为王献之女王神爱[32]。泰山羊氏与皇室联姻三次:司马师娶羊祜姐羊徽瑜为妻、惠帝皇后为羊玄之女羊献容、羊曼子羊贲娶明帝女南郡公主[33]。琅邪诸葛氏与皇室联姻一次:诸葛靓之姊为琅邪王妃[34]。琅邪王氏与皇室联姻次数甚多,可见琅邪王氏政治与社会地位之高。王嘏历中领军、尚书之高位,当与为公主之婿有关。王献之在娶新安公主之后,迁为中书令。王珣深受孝武帝倚仗,甚至为晋陵公主求婿一事,孝武帝也嘱托王珣去办理[35]。泰山羊氏是皇亲国戚,羊鉴与羊聃因此幸免于死。羊鉴在率军平定泰山徐龛叛乱失败后,判为斩刑,《晋书》卷八一《羊鉴传》:“元帝诏以鉴太妃外属,特免死,除名。”羊聃犯法当死,同上,卷四九《羊聃传》:“琅邪太妃山氏,聃之甥也,入殿叩头请命。王导又启:‘聃罪不容恕,宜极重法。山太妃忧戚成疾,陛下罔极之恩,宜蒙生全之宥。’”当然羊鉴、羊聃免死,王导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司马睿重用琅邪诸葛恢兄弟[36],并让诸葛恢担任要郡会稽郡的太守。
正因为青徐兖籍士族之间比较团结,又同东晋皇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他们在东晋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影响着东晋政局的变迁。
(1)青徐兖籍士族与东晋初年政治
琅邪王氏、泰山羊氏、琅邪诸葛氏、陈留阮氏、陈留蔡氏、济阴卞氏都有家族领军人物曾为司马睿掾属,如王导、王敦、羊曼兄弟、诸葛恢兄弟、阮孚、蔡谟、卞壼等人,他们对司马睿同心翼带,尽心辅佐,使东晋政权得以在江南建立。
琅邪王氏在东晋政权建立中的作用,“王与马,共天下”一语最能体现。《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出镇下邳时,王导为其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37]。其他家族成员也在司马睿坐镇江左时尽心扶持。王舒为司马睿镇东军事,王廙为其司马,王彬为其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王棱为其丞相从事中郎[38]。泰山羊曼为司马睿镇东参军,后转丞相主簿,被“委以机密”[39]。司马睿为安东将军时,琅邪诸葛恢为主簿,后又为镇东参军;陈留蔡谟,为司马睿丞相掾属,后转参军;陈留阮孚为司马睿安东参军,后转丞相从事中郎[40]。陈留卞壼为司马睿从事中郎,“委以选举,甚见亲杖”[41]。明帝、孝武帝等对青徐兖籍士族也甚为依赖。明帝为东中郎将时,以王舒为司马。卞壼“明帝深器之,于诸大臣而最任职”,王导孙王珣,“安卒后,迁侍中,孝武深杖之”[42]。
青徐兖籍士族是东晋政权抵御北方强敌和平定内乱所依靠的中坚力量。
东晋政权抗击北方胡族的军事统帅主要来自青徐兖籍士族。司马氏在江南建康建立政权后,侨置之徐州成为抗击北方胡族政权的前沿阵地,镇守徐州的统帅及其所率军队就成为主要防御力量。据《晋书》诸传,参以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43],东晋一朝镇守侨置徐州的刺史如下:
建武元年至太兴三年(317—320),蔡豹迁建威将军、徐州刺史,在任期间讨伐泰山徐龛叛乱。太子左卫率羊鉴行征虏将军统徐州刺史蔡豹讨伐徐龛。
太兴三年至太宁元年(320—323),蔡豹被杀后,卞敦为征虏将军、徐州刺史。
太宁元年三月至太宁二年六月(323—324),王敦任命王邃为平北将军、徐州刺史。
太宁二年六月至咸和元年六月(324—326),刘遐,为使持节、监淮北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州刺史。
咸和元年六月至咸康五年(326—339),郗鉴任徐州刺史期间,只有在发生内乱时才加都督。如王敦、王舒叛乱时,进郗鉴都督扬州八郡军事,直到平定苏峻叛乱后解八郡都督。东南沿海发生刘征叛乱时,郗鉴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军讨平之。
咸康五年至咸康八年(339—342),蔡谟为徐州刺史。
咸康八年至升平二年(342—358),镇守徐州的依次为何充、桓温、褚裒、荀羡。
升平二年至升平五年(358—361),郗昙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
升平五年,范汪为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
隆和元年至太和二年(362—367),庾希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
太和二年至太和四年(367—369),郗愔为都督徐兖青幽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
太和四年至元兴三年(369—404),镇守徐州的依次为桓温、刁彝、王坦之、桓冲、王蕴、谢玄、琅邪王道子、刘该、谢琰、司马元显、桓修。
元兴三年至义熙十四年(404—420),镇守徐州的依次为刘裕、刘义符、刘道怜。
从出镇徐州的情况看,在晋初二十四年里,除刘遐外,全部为青徐兖籍士族高平郗氏、陈留蔡氏、济阴卞氏、琅邪王氏出镇徐州,镇守江淮边境,抵抗胡族政权进一步南下。
高平郗氏郗鉴父子镇守徐州前后达十九年之久。东晋初年,侨置于广陵、晋陵京口一带的徐州被称为北府,《世说新语》下卷下《排调》注引《南徐州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东晋一代精锐之师就是北府兵,北府兵不仅击败强大的前秦政权,东晋最后也消亡于北府兵将领刘裕之手。北府兵最早为谢玄所建,但是北府强大的军事力量形成于郗鉴时期。郗鉴在兖州,“三年间,众至数万”;郗鉴平定流民帅苏峻叛乱后,降其军民,“会峻死,大业围解。及苏逸等走吴兴,鉴遣参军李闳追斩之,降男女万余口”[44]。所降苏峻的队伍主要由青州流民组成,因此郗鉴组建的北府军队中应包括青州人士;郗鉴领有徐州刺史,先后镇广陵、京口,京口是侨置徐州的治所,因此郗鉴的北府军事力量应该有一部分来自徐州。可以说郗鉴时期,北府军主要由青徐兖地域的流民及其后代组成。郗鉴以流民帅身份参与平定王敦、苏峻叛乱,在京口、晋陵发展力量,逐渐左右政局。
陈留蔡谟镇守徐州时,徐州的防御战线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晋书》卷七七《蔡谟传》载:“季龙于青州造船数百,掠缘海诸县,所在杀戮,朝廷以为忧。谟遣龙骧将军徐玄等守中洲,并设募,若得贼大白船者,赏布千匹,小船百匹。是时谟所统七千余人,所戍东至土山,西至江乘,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随宜防备,甚有算略。先是,郗鉴上部下有勋劳者凡一百八十人,帝并酬其功,未卒而鉴薨,断不复与。谟上疏以为先已许鉴,今不宜断。且鉴所上者皆积年勋效,百战之余,亦不可不报。”此时蔡谟接任未久,这条防御战线应是郗鉴在任时筹划建立的。郗鉴时,有功勋者需要奖励者多达一百八十人,可见他们在东晋前沿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石勒侵逼淮泗,明帝求良将守护边境,朝臣推举济阴卞敦,卞敦出任征虏将军、徐州刺史,镇守泗口。石勒进攻彭城,卞敦与征北将军琅邪王邃退保盱眙,彭城失陷,卞敦被贬为鹰扬将军。
东晋初期政局不稳,屡次发生内乱。青徐兖籍士族是东晋政府平定内乱所主要依靠的将帅和军事力量。元帝太兴二年(319),泰山太守徐龛反叛,讨伐徐龛叛乱的将领有羊鉴、蔡豹等。羊鉴被任命为总统帅,蔡豹以徐州刺史之职一同讨伐徐龛。羊鉴畏惧不前,因贻误战机被免官,蔡豹被委任为前锋,统率羊鉴之兵进攻徐龛。但是徐龛得到后赵政权石虎的援助,蔡豹战败被杀。[45]
元帝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举兵叛乱,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对东晋政局影响深远,青徐兖籍士族对此态度各异。首先琅邪王氏内部就分成两派。其中有助纣为虐的王廙等人,亦有告发王敦叛乱的王舒,他们均为王导之从弟。王廙之弟王彬怒斥王敦叛乱。王敦对反对他的琅邪王氏家族成员毫不手软,杀害了反对他的王彬从兄王棱。其次高平郗鉴是平定王敦叛乱的主要谋划者,郗鉴的军事力量一开始就受到司马睿的重视。郗鉴在兖州邹山招抚流亡之时,司马睿就任命其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势力壮大后,又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明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急,便以郗鉴为外援。《晋书》卷六七《郗鉴传》:“谋杖鉴为外援,由是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郗鉴镇守合肥对王敦产生很大的威慑力,王敦表其为尚书令,欲以此剥夺郗鉴的军事权力。郗鉴进入建康后,与明帝谋灭王敦,苏峻等流民帅在郗鉴的引荐下发兵讨伐王敦。按苏峻是来自青州东莱的流民帅。王敦第一次举兵之时,朝廷也曾召苏峻讨敦,但是苏峻并未赴命,“王敦作逆,诏峻讨敦。卜之不吉,迟回不进”[46],表明苏峻作为流民帅对东晋朝廷持不信任的态度。王敦二次叛乱,苏峻态度截然不同,他不顾王敦的威胁利诱,率军急速奔赴京师,郗鉴正是苏峻前后判若两人的原因所在。苏峻有郗鉴的支持,消除了顾虑,企图趁机建功立业。太宁二年(324)七月,《晋书》卷六《明帝纪》:“刘遐、苏峻等帅精卒万人以至,帝夜见,劳之,赐将士各有差……贼至宣阳门,北中郎将刘遐、苏峻等自南塘横击,大破之。”《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含复率众渡淮,苏峻等逆击,大败之。”苏峻等人一举击败追随王敦的王含之军,扭转了东晋朝廷的被动局势,在平定王敦第二次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7],当然郗鉴的谋划和居中斡旋之功亦不可没。此外琅邪诸葛恢、陈留阮孚、济阴卞敦都从平王敦叛乱,只有泰山羊鉴追随王敦[48]。
成帝咸和二年(327)十一月,流民帅苏峻、祖约反叛。苏峻之乱,六军败绩,京都倾覆,成帝和王导等朝中大臣被幽居石头城。对于苏峻叛乱,郗鉴一开始就表明态度,要求参与平叛,但是朝廷并不信任同为流民帅的郗鉴。后为形势所迫,诏以郗鉴都督扬州八郡军事,节度抚军将军王舒、辅军将军虞潭。郗鉴提出“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的策略,在丹徒“立大业、曲阿、废亭三垒以距贼”[49]。与苏峻叛军的交战中,郗鉴失利,但仍坚守大业。苏峻猝死使郗鉴反败为胜,趁机击败苏峻叛军,斩杀苏峻之弟苏逸。苏峻之乱,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王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其子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父子二人均率军平定叛乱;陈留蔡谟以吴国内史参平苏峻之乱,后迁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泰山羊氏羊鉴,讨伐苏峻,因功封丰城县侯,徙光禄勋;羊曼为丹阳尹,与苏峻作战时被杀;济阴卞壼在苏峻叛乱前曾反对庾亮征苏峻入京,担心苏峻因此作乱,危及京城,但是庾亮不听。卞壼都督大桁东诸军事、假节,加领军将军、给事中,率郭默、赵胤等与苏峻大战于西陵,死伤千人,又与苏峻战于青溪,最后卞壼与二子均力战而死[50]。可见,高平郗氏是平定苏峻之乱的中坚力量,此外琅邪王氏、陈留蔡氏、泰山羊氏、济阴卞氏等也在平定苏峻叛乱中立下战功。
(2)青徐兖籍士族与东晋军权
在兵戈铁马、皇权衰落的东晋,控制军权、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士族提高政治地位,左右政局的关键。有影响力的青徐兖籍士族都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据毛汉光先生以刺史、都督的任年为单位所统计的东晋、宋齐梁陈五朝军权变迁情况所示[51]:琅邪王氏、高平郗氏在东晋建立之初的三十年,拥有的军事实力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整个东晋时期王氏、郗氏都有家族成员掌握军权;陈留阮氏、陈留蔡氏在东晋前六十年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彭城刘氏更是在东晋末年独掌军事大权,最后取代司马氏建立刘宋。
扬州、荆州、江州、徐州等都是东晋时期的重镇。清代学者吴廷燮论曰:“扬荆徐豫皆为重镇。扬本畿甸,谷帛所出,领以宰辅。荆居上流,甲兵所萃,号曰分陕。徐曰北府(镇京口,督徐兖幽青)。豫曰西藩。江兖雍梁,亦称雄剧……会稽内史都督五郡,亦方镇也。”[52]笔者考诸正史,参以吴廷燮《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和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53],对出任以上重镇的青徐兖籍军政长官进行考察。
东晋时期,扬州作为京畿所在地,显然最为重要。自元帝建武元年(317)至成帝咸康五年(339),扬州刺史由王导、王敦担任,其它士族无缘插手。除明帝太宁元年王敦曾自为扬州牧之外,其它时间史书可考的扬州刺史均由王导出任,由此可见扬州在东晋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里完全控制在琅邪王氏之手。王敦在西晋末年曾先后两次出刺扬州:西晋永嘉三年,司马越曾以王敦为扬州刺史,后司马睿镇江东,召为安东军咨祭酒,永嘉五年至建兴三年又出刺扬州。东晋永昌元年(322),担任荆州牧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举兵武昌,攻下石头,出任丞相,明帝太宁元年(323),王敦移镇姑孰,以王导为司徒,自为扬州牧。太宁元年(323)十一月,王敦令其兄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在王导当政的二十余年里,王舒、王允之父子也曾辅助王导控制扬州局势。成帝咸和二年(327)苏峻之乱时,王舒以会稽内史,假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咸和末年,王允之除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事、建武将军,镇于湖。自王导于成帝咸康五年(339)去世到东晋后期安帝元兴三年(404),琅邪王氏再无人问津扬州。东晋末年,刘裕执政时,王导孙王谥因与刘裕的关系密切才得以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明帝太宁三年(325)之前,荆州重镇亦由琅邪王氏控制。出镇荆州的为王澄、王廙、王敦、王含、王舒,其中王廙曾两次为荆州刺史。早在西晋惠帝末年光熙元年(306)至怀帝永嘉六年(312),王澄已为荆州刺史。晋愍帝建兴三年(315)至元帝建武元年(317),王廙代陶侃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元帝太兴元年(318),王敦为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永昌元年(322)四月王敦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然后王敦以王廙为平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同年十月王廙死,死前为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王敦便以兄王含为卫将军、都督沔南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太宁元年十一月王含都督扬州之后,王敦以王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监荆州沔南诸军事。王敦败后,王舒沉王含父子于江,因功进都督荆州、平西将军、假节,但在太宁三年五月(325)被征南大将军陶侃代替。
东晋时的江州,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江州多流民,丰粮谷,又居荆、扬之间的军事要冲,地位非常重要”[54]。但是琅邪王氏对江州的控制不像荆扬一样稳固,王敦、王导二人在世时牢牢控制着荆州、扬州,不容外人介入,而在江州,颍川庾氏则与之展开激烈的争夺[55]。出刺江州的有王敦、王彬、王允之、王羲之、王凝之。元帝建武元年(317)至明帝太宁元年(323),王敦为江州刺史。太宁元年四月王敦自领扬州牧后,十一月以王彬为前将军、江州刺史,次年十月应詹代为江州刺史。成帝咸康六年(340)正月至八年(342)八月王允之为江州刺史、南中郎将[56]。穆帝永和三年至四年(347—348),王羲之迁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孝武帝太元十六年至二十年(391—395),王凝之出任江州刺史。
会稽虽是一郡,其地位之重要亦等同方镇,会稽内史常都督浙江东五郡。会稽为三吴腹心,三吴又是东晋的战略后方[57]。琅邪王氏先后有六人出任会稽内史。以会稽内史督浙江东五郡的有王舒、王荟。苏峻叛乱时,司徒王导以王舒为外援,授其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监浙江东五郡军事,任职时间为明帝太宁三年至成帝咸和五年(325—330)。王荟两次出任吴国内史,转督浙江东五郡、左将军、会稽内史,任职时间为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丹阳郡是东晋都城建康的所在地,因而丹阳尹是重要的官职。琅邪王氏有四人曾担任丹阳尹。王导,永嘉末迁丹阳太守,王导子王劭,王恬子王琨,王廙子王胡之亦先后出任丹阳尹。陈留阮氏阮孚于咸和初出任丹阳尹。
东晋侨置徐州镇守的情况上文已有详论,此不赘述。郗氏家族的势力主要在京口地区,控制的方镇为侨置徐兖二州,此外还有雍州、会稽。郗鉴、郗昙、郗愔曾先后镇守徐兖二州。太元十七年(392)至隆安二年(398)郗恢为雍州刺史,在雍州的统治十分成功,“恢甚得关陇之和,降附者动有千计”[58]。太和四年(369)至太元四年(379),郗愔由徐兖二州刺史出任冠军将军、会稽内史。
总的来看,东晋重要方镇扬州、荆州、江州的军权在青徐兖籍士族中只有琅邪王氏有能力问津,其它青徐兖籍士族如高平郗氏、陈留蔡氏、济阴卞氏对方镇军权的控制则主要在东晋侨置徐兖二州。
青徐兖籍士族还控制着中央禁卫军权。据张金龙师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禁卫武官负责皇帝警卫、皇宫及京师治安保卫,禁卫军将领领军将军(中领军)和护军将军(中护军)职权大,有总宿卫、典禁兵的职能;东晋时期,领军将军为六军首长,护军将军一般情况下,负责以石头城为中心的京师地区的镇守,并对朝政有重大的决策权[59]。所以担任领军将军(中领军)和护军将军(中护军)对控制朝政有着重要的意义。琅邪王氏有7人担任领军将军(中领军):王邃、王洽、王劭、王谥、王荟、王彪之、王赮,是东晋一朝出任此职最多的高门士族。其中有4人担任护军将军(中护军):王荟、王彪之、王羲之、王凝之,人数之多亦居各大家族之首。琅邪王氏担任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和左右卫将军的比例超过司马宗室和其它高门士族,为总数的14%,宗室为10.8%[60]。担任领军将军、中领军者还有济阴卞氏卞壼、琅邪诸葛氏诸葛恢、东海王氏王雅、陈留阮氏阮歆之,担任护军将军、中护军者还有陈留江氏之江虨、江灌。
青徐兖籍士族作为追随司马睿南下渡江的侨姓士族,入主中枢,把持朝政,长期控制东晋朝廷禁卫军权以及地方重要方镇的军权,在一定时期左右着东晋政局,影响着东晋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稳固,是活跃在东晋政坛上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