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籍官吏与曹魏前期魏吴关系

3.青徐兖籍官吏与曹魏前期魏吴关系

魏吴之间的战争多由青徐兖籍将领指挥,魏吴双方的离间活动也在青徐兖籍官吏中进行,青徐兖籍官吏在魏初和司马氏执政后举兵叛乱,这些事件的发生均同青徐兖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

曹魏初期,文帝曹丕屡次讨伐孙吴。黄初三年(222)十月,曹丕第一次征吴。“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66]。这次对吴战争中,曹休为统帅,泰山臧霸与曹休一同伐吴。臧霸征吴的热情很高,对曹休云“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然而效果适得其反,“休言之于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67]。臧霸地方势力强大,曹操死后臧霸别军又擅自鸣鼓离开洛阳,臧霸势力遂成为曹丕的心头之患。当其主动要求增兵进攻孙吴时,更引起了曹丕的怀疑,所以加速了剥夺臧霸兵权的行动,战事一结束便征臧霸入朝为闲职执金吾。在征吴战争中,陈留卫臻则以吏部尚书行中领军的身份护卫曹丕[68]。文帝、明帝时期,山阳满宠是抵御和进攻孙吴的得力将领。满宠一直“典兵在外”[69],驻守在孙吴边境,屡次与孙吴作战。文帝时,以扬武将军在江陵击败吴军。又从大军南征,在精湖夜败吴军。黄初三年,假满宠节钺。黄初五年,拜前将军。明帝太和三年曹休死后,满宠以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青龙年间,满宠两次上疏请求把合肥城向西移三十里。青龙二年与孙权战于合肥新城,大败孙权军队,杀死孙泰,摧破孙权江北诸屯。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征还,迁为太尉。

魏明帝时期基本实行曹操以来所坚持的战略防御方针[70],对孙吴未轻易发动战事,但是魏吴两国之间并不平静。

魏文帝曹丕死时,备受恩宠的河北都督吴质赋诗云:“念蒙圣主恩,荣爵与众殊。自谓永终身,志气甫当舒。何意中见弃,弃我归黄垆。茕茕靡所恃,泪下如连珠。”[71]他感伤曹丕死后自己将无所依恃,担心权势与荣华不久也将随之而去。果不其然,魏文帝死后,河北都督吴质受到谗言离间,“颇见猜疑”[72]。孙吴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在魏明帝与吴质关系问题上大做文章,令胡综伪造吴质降书,企图离间吴质,逼吴质谋反。降书虽假,但是书中所述吴质当时的处境应是真实的,降书云:“……臣昔为曹氏所见交接,外托君臣,内如骨肉,恩义绸缪,有合无离,遂受偏方之任,总河北之军。当此之时,志望高大,永与曹氏同死俱生,惟恐功之不建,事之不成耳。及曹氏之亡,后嗣继立,幼冲统政,谗言弥兴。同侪者以势相害,异趣者得间其言……。”[73]此文在当时颇为流行,但是此计并未成功,当降书散布于魏国时,魏明帝马上采取措施,将北中郎将、统河北诸军事吴质调离重镇,太和四年召入京师为侍中。

正是在太和四年,明帝派青州隐蕃假意归吴,离间吴国大臣,欲使其自乱。《三国志》卷六二《吴书·胡综传》注引《吴录》曰:“蕃有口才,魏明帝使诈叛如吴,令求作廷尉职,重案大臣以离间之。”对于隐蕃曾在曹魏担任什么官职,史书不曾记载,同上,《吴书·胡综传》载隐蕃对孙权的上书中提及:“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从“委弃封域”一语可知隐蕃职位或爵位应该不低。魏明帝的离间计由于隐蕃出色的外交才能得以成功。隐蕃特别有口才,在孙吴受到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的交口称赞,皆称其有王佐之才,孙权遂以之为廷尉监。隐蕃与郝普关系亲密,卫将军全琮等皆倾心敬待,吴国很多人争相与之交结,隐蕃住处常车马云集,宾客盈堂,“惟衜及宣诏郎豫章杨迪拒绝不与通,时人咸怪之”[74]。后来隐蕃谋叛,孙权认为此事由郝普所致,郝普惶恐自杀[75]。隐蕃也为离间计的成功实施献出生命,被捕后自绝身亡。隐蕃入吴是在魏明帝太和四年,正是魏明帝处理好吴质事件之时,可说派隐蕃入吴是魏明帝对吴国的离间策反行动进行的反击。正是由于魏明帝的果断举措和隐蕃的出色才智,曹魏避免了因离间活动带来的局势的动荡,成功的实施了在战略防御中对孙吴的有力反击。策反吴质与隐蕃入吴反映了魏明帝时期魏、吴虽未正面交锋,但是两国之间却是暗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