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地方长官与凉州军事集团的关系
刘岱、焦和、陶谦三人均在中平六年出刺青徐兖三州。刘岱为董卓所署,焦和、陶谦是否为董卓所署,史书未明确记载。不过从时间来看,可能性极大,因为董卓是在中平六年九月执掌朝政。三人均反对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17],其中兖州刺史刘岱最为坚决,兖州的兵力成为关东诸军讨伐董卓的主力军。青州刺史焦和置青州黄巾于不顾,举兵西进讨伐董卓,最终因青州黄巾“处处飙起”而未能成行[18]。徐州刺史陶谦也反对凉州军事集团,虽未举兵亲自讨伐,却以兵力援助汉末名臣朱儁讨卓。
董卓专权时期,显拔幽滞,任用灵帝时期被禁锢的党人名士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员。《三国志》卷三八《蜀书·许靖传》:“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其中兖州刺史刘岱为东莱冠族,陈留太守张邈是列于“八厨”之一的名士。[19]令董卓始料不及的是他所任用的名士倒戈一击,成为山东州郡反卓主力。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刘岱与兖州的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起兵讨卓,率军屯驻于陈留郡酸枣,和冀州袁绍、韩馥等遥相呼应[20]。刘岱为了扩大讨卓盟军的声势,胁迫当时不愿起兵的韩馥加入。他给韩馥的信中写道:“卓无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为忧。但卓死之后,当复回师讨文节(韩馥)。拥强兵,何凶逆,宁可得置。”[21]虽然屯驻酸枣的军队十余万人,却“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22]。据此可见青徐兖地域的大小割据势力只是借讨卓之名趁势而起,并无与董卓决一死战的意图。与此同时,盟军内部发生权势之争,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东郡太守桥瑁,以王肱为东郡太守。《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注引《英雄记》:“桥瑁字元玮,桥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注引《魏氏春秋》云“刘岱恶而杀之”。大将军何进在谋诛宦官时,曾“召东郡太守屯城皋”[23],可见桥瑁在兖州有相当大的势力,由侍中出刺兖州的刘岱自然不如桥瑁在兖州根基深厚。并且在迫使韩馥同举义兵的过程中,桥瑁起了决定性作用,“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馥于是方听绍举兵”[24]。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桥瑁的威望,也激化了桥、刘矛盾。《续汉书·五行志二·草妖条》注引应劭曰:“关东义兵先起于宋、卫之郊,东郡太守桥瑁负众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其中“陵蔑同盟”很可能就是桥瑁未把兖州刺史刘岱放在眼里,因而与刘岱发生激烈冲突,最终招致杀身之祸[25]。刘岱与桥瑁的矛盾使刘岱割据称雄的野心昭然若揭,他不容许桥瑁在兖州的威望和地位威胁到他在兖州的统治。由于盟军内部的残杀和分裂,起兵前曾信誓旦旦结成盟约的联军只有曹操率少数兵马同董卓部将作战,其它都按兵不动,最终导致失败。
徐州刺史陶谦大力支持朱儁讨伐董卓、李傕、郭氾等凉州军事集团。董卓在位时,“(朱)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26]。及董卓被诛,傕、汜操纵朝政,陶谦认为朱儁为名臣,数立战功,可与之共举大事,于是首先起来号召地方州郡长官共推朱儁为太师以迎献帝,讨伐李傕等。州郡长官有前扬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十人[27],其中只有三人为扬州或豫州地方长官,其余七人均为青徐兖郡守。这是青徐兖地域各州郡第二次联合起来反对李傕等凉州军事集团。但是朱儁却接受李傕的征召入朝为太仆,这次的反抗行动便以朱儁的软弱屈服宣告失败。
无论董卓执政还是李傕、郭汜掌权,凉州军事集团都希望得到青徐兖地方统治者的拥护,为此他们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董卓委任名士出任青徐兖地方最高长官,李、郭则遣马日磾和赵岐持节慰抚天下,承认在职地方长官的合法地位,并把他们由刺史提升为州牧。《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载:“(兴平二年)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兖州牧。”卷一三《魏书·钟繇传》:“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28]”卷八《魏书·陶谦传》:“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可知曹操和陶谦均是在此时相继由刺史迁为州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