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籍人士与曹操立嗣

5.青徐兖籍人士与曹操立嗣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开始考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名号,欲封公进爵,为篡汉作准备。军师祭酒济阴董昭首先提议“宜修古建封五等”[163],给曹操封公提供制度上的依据,然后又率先与其他大臣商议给曹操封公进爵。《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荀彧作为世代官宦之家的后裔,乃心向汉室,不同意曹操自封为公,曹操十分不满,结果荀彧被迫自杀。而董昭不同,他在这件事上积极拥护曹操,为曹操的霸王之业又立下一功。史书云:“(建安十八年)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164]此外,左军师山阳凉茂、右军师陈留毛玠、奋武将军东郡程昱、关内侯山阳王粲等青徐兖籍人士都联名上疏劝进。[165]曹操封为魏公、魏王后,在封地魏国内逐渐建立了完备的官僚体制,为篡汉奠定了制度基础。不少青徐兖籍人士出仕魏国:山阳凉茂,迁尚书仆射,后为中尉奉常;陈留毛玠,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东郡程昱,为卫尉;山阳王粲,拜侍中;陈留高柔,为尚书郎。曹氏的霸王之业基本建成,但是曹操自己并不想篡汉自立,而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完成这项历史任务,这也是曹操创建霸业的最终目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选择一位满意的继承人以完成改朝换代的创世之举。

曹操继嗣的选择是建安末年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关系到曹操霸业能否最后成功的关键。当时曹植才华横溢,深受曹操宠爱。《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由此可见,曹操是有舍长子曹丕而立曹植为嗣之心的。曹操对立嗣之事十分慎重,秘密征询亲信大臣的意见,还发“函令密访于外”[166]。当时曹操的亲信大臣贾诩、崔琰、邢颙、桓阶,还有兖州的毛玠、卫臻都赞同以曹丕为嗣,他们持正统的嫡长子继承的观念,担心如果立嗣不分嫡庶,会引起纷争。《三国志》卷一二《魏书·毛玠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卷二二《魏书·卫臻传》:“初,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方奇贵临菑侯。丁仪等为之羽翼,劝臻自结,臻以大义拒之。”关于曹操为何最后选立曹丕为嗣,自南宋以来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67]。就当时的形势看,曹丕获得众多元勋大臣的支持,而支持曹植的仅为丁仪、丁廙、杨修等人,再加上曹丕本身的野心和政治素质,使得曹丕明显占有优势。应该立谁为嗣已经比较明朗,但问题的关键是曹操在情感上倾向于曹植,所以难以取舍。要想让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嗣,扭转曹操感情上的倾斜最为重要。济阴吴质在这一重要关口再次显示了青徐兖籍人士的智慧和能力,成功的帮助曹丕做到了这一点。

济阴吴质虽一介寒士,但“以才学通博,为五官将及诸侯所礼爱”[168],与陈群、司马懿、朱铄为曹丕四友。吴质与曹丕以文学相知,结下深厚友谊,在嗣位之争时曹丕屡次与吴质秘密谋划。《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曰:“(修)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可见,曹丕对吴质十分信任。即使吴质出为朝歌长,仍想方设法求策于吴质。吴质也确实并未辜负曹丕的信任,在一次为曹操远征送行之时,巧施计谋使得文才斐然的曹植在父子感情上输给了曹丕。“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169]在吴质的谋划下,曹操在感情上逐渐疏远了曹植,改变了内心的倾向,最终立曹丕为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170]所谓“矫情自饰”当是指曹丕以临别落泪的父子亲情感动了曹操以及当时在场的所有人。

吴质在曹丕被立为太子时所发挥的作用之大,从曹丕称帝后他所受到的优宠和重用亦可看出。吴质权势之大的原因在于“上所亲重,国之贵臣”,考诸史书,吴质除了为曹丕策划如何争夺太子之位外,并不见有其它功绩,可见吴质在曹丕能够战胜曹植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追随曹操南征北战打天下的除徐州陈登外全部都是兖州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应该同青徐兖三州出仕者的出身背景不同息息相关。青州、徐州所应征入仕者基本都是名士,而兖州决然不同。兖州的卫兹,巨野李氏之李乾、李整、李典,还有吕虔、臧霸都是当地的豪强势力,本来就拥有自己的部曲、家兵等军事力量,他们一旦为曹操所用,即刻能领兵作战,所以大小战事自然少不了他们冲锋陷阵。泰山鲍信亦有自己招募的军队达两万。于禁、典韦又是行伍出身,都是骁勇善战之士。曹操称赞于禁“虽古名将,何以加之”[171],典韦“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172]。

曹操霸业创建的每一步关键之处几乎都有青徐兖籍谋臣鼎立相助:东郡陈宫协助曹操入据兖州,却又在兖州掀起轩然大波;东郡程昱在危难时刻倾力保全兖州三城;陈留毛玠首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决策,济阴董昭则使之顺利实现;而曹丕被立为继嗣实赖济阴吴质的辅助。在南征北战的军事征伐中,青徐兖籍将士金戈铁马,鏖战沙场,对曹操更是舍命相救。青徐兖地域乐安国渊、陈留毛玠、东莞徐奕、山阳王粲等又为曹操统辖区内经济和制度的发展与建设立下丰功伟绩。综上所述,青徐兖籍人士在曹操创建霸业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三国志》卷一五《魏书·贾逵传》,第487页。

[2]薛军力:《州的地方化与曹魏时期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3]据[清]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并参考《后汉书》、《三国志》作成。

[4]《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300页。

[5]《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301页。

[6]《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311页。

[7]《续汉书·百官志五》,第3619页。

[8]《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307页。

[9]《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311、314页。

[10]《后汉书》卷八《灵帝纪》,第330页;卷六七《党锢·序》,第2188页。

[11]《后汉书》卷六四《史弼传》,第2110页。

[12]《后汉书》卷六七《党锢·杜密传》,第2198页。

[13]《后汉书》卷六七《党锢·李膺传》,第2191页。

[14]《后汉书》卷七七《酷吏·阳球传》,第2498页。

[15]《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第2164页。

[16]《后汉书》卷六七《党锢·苑康传》,第2214页。

[17]王希恩先生认为,东汉末年以董卓为首的军阀,其骨干均为凉州籍,有明显的地方性和集团性,自成一系,可称凉州军阀集团;凉州军阀集团操弄朝政,纵横陕洛关陇(《汉末凉州军阀集团简论》,《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王北固先生认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地方势力兴起,凉州兵团其气势不仅足以左右当时政权,更影响了未来三国鼎力的局面(《凉州兵团在三国史上的特殊地位——从马超助刘备取蜀说起》,《开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8]《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第1886页。

[19]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页。

[20]《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伷屯颍川,馥屯邺,余军咸屯酸枣,约盟,遥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第2375页。

[21]《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第2377页。

[22]《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7页。

[23]《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第2250页。

[24]《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第2376页。

[25]《后汉书》卷七一《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第2375页。

[26]《后汉书》卷七一《朱儁传》,第2312页。

[27]《后汉书》卷七一《朱儁传》,第2312页。

[28]《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载“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第9页)同书卷六《魏书·袁绍传》载“表(曹操)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第197页)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0页)《资治通鉴》卷六〇《汉纪五二》献帝初平三年四月条载“鲍信等亦以为然,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操领兖州刺史”。(第1935页)可见《魏志·武帝纪》关于曹操被迎立为兖州牧的记载不可信,曹操是被迎立为兖州刺史,至兴平二年才迁为兖州牧。

[29]《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注引《典略》:“尚,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郡,而太祖已临兖州。尚南依袁术。”(第222页)又见《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卷六《袁术传》。参见方诗铭:《曹操安定兖州与曹袁关系》,《史林》1987年第2期。

[30]《三国志》卷七《魏书·张邈传》注引《英雄记》,第223页。

[31]《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第242页。

[32]《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第371页。

[33]《后汉书》卷七〇《孔融传》,第2264页。

[34]《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何夔传》,第379页。

[35]《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第196页。

[36]《三国志》卷八《魏书·陶谦传》,第248页。

[37]《三国志》卷八《魏书·陶谦传》,第248页。

[38]《后汉书》卷四八《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第1610页)《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第11页)卷一《魏书·武帝纪》“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条注引《世语》:“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注引《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第11页)据《后汉书》、《三国志》和《世语》所载,曹嵩为陶谦所害,只是三国吴韦曜《吴书》所载不同,认为不是陶谦所杀,而是都尉张闿违背陶谦初衷,杀嵩取财。据当时事件发生的背景来看,陶谦正与公孙瓒、袁术等联合攻打兖州,断无派兵护送曹嵩之理,因此《吴书》所载不合情理,曹嵩应是陶谦指使部下张闿所杀。

[39]《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10页。又见同书卷八《魏书·陶谦传》,第249页。

[40]《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注引《曹瞒传》,第310页。

[41]《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群传》,第633页。

[42]《三国志》卷一四《魏书·郭嘉传》注引《傅子》,第432页。

[43]《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第2359页。

[44]《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注引《九州春秋》,第232页。又见《资治通鉴》卷五九《汉纪五一》献帝初平元年三月条,《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

[45]《三国志》卷八《魏书·陶谦传》,一八《臧霸传》,同传注引《魏书》。

[46]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8页。关于臧霸的相关研究还有:王素《关于泰山臧霸集团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1987年第3期),方诗铭《“泰山诸将”与“泰山贼”、“泰山兵”——论东汉末年臧霸等人起兵的性质》(《史林》1989年第2期),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89年版,第7—10页)。

[47]《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第2359页;又见《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

[48]归结起来有两点原因:一是因给养困难,被曹操以持久战拖跨;二是黄巾军大概或许以为曹操是“同道”中人,松懈了斗志。相关研究参见:孙达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210页),孟祥才《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288页),朱大昀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1—296页),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秦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102页)。

[49]《后汉书》卷四六《陈忠传》,第1562页。

[50]谭其骧先生称“海溢”现象为“海侵”。(《历史时期渤海湾的大海侵》,《人民日报》1965年10月8日)王子今先生据明清人有关海啸的记载及今人研究海洋史的著述和诸多字典、辞典,认为灵帝时期由地震引起的两次海溢现象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啸(《汉代“海溢”灾害》,《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笔者认为海侵的含义较为广泛,应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海溢。

[51]《后汉书》卷八《灵帝纪》,第332、335页;《续汉书·五行志三》,第3312页。

[52]《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298页。

[53]《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第2166页。

[54]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55]《续汉书·五行志三》,第3320页。

[56]《后汉书》卷六《质帝纪》,第281页。

[57]《晋书》卷一二七《慕容德载记》,第3166页。

[58]参见方诗铭:《青州、“青州兵”、“海贼管承”——论东汉末年的青州与青州黄巾》,《史林》1993年第2期。方先生据《太平御览》卷七四《地部三九》所引《齐地记》:“崂山东北五里入海有管彦岛,是黄巾贼帅管承后也”,认为管承为黄巾无疑。

[59]《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第478页。

[60]《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第52页。

[61]《后汉书》卷三八《张宗传》,第1276页。

[62]《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第67页。

[63]《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239页。

[64]《后汉书》卷四一《第五种传》,第1403页。

[65]参见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6]《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第226页。

[67]《后汉书》卷六八《许劭传》,第2235页。

[68][东汉]徐干:《中论·谴交》,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青州刊本。

[69]《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第1886页。

[70]《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第232页。

[71]方诗铭:《青州、“青州兵”、“海贼”管承——论东汉末年的青州和青州黄巾》,《史林》93年第2期。方诗铭先生论述了汉末青州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青州兵”和管承黄巾问题提出独到见解,认为“青州兵”并不是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力量,被称为“海贼”的管承实际上是青州最强大的黄巾势力。

[72]《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第371页。

[73]《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江表传》,第40页。

[74]《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注引《续汉书》,第371页。

[75]《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13页。

[76]《三国志》卷八《魏书·张燕传》,第261页。

[77]《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何夔传》,第379页。

[78]《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28页。又见《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献帝建安十一年八月条,第2068页。

[79]《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卷七《魏书·臧洪传》,卷八《魏书·公孙瓒传》。

[80]《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第2366页。

[81]《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第1886页。

[82]《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第232页。

[83]《后汉书》卷七六《循吏·刘宠传》,第2479页。

[84]高敏先生认为,曹操所建“青州兵”虽然统辖权和指挥权归于曹操,但是并未彻底解散原有青州黄巾军的编制,仍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第4页)。

[85]《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第242页。

[86]《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第2362页。

[87]方诗铭:《曹操·袁绍·黄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8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一《山东二·济南府》,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90页;卷三四《山东五·东昌府》,第1475页。

[89]陈留高柔和东郡陈宫均有此言,见《三国志》卷七《魏书·张邈传》,第221页;卷二四《魏书·高柔传》,第682页。

[90]《资治通鉴》卷五九《汉纪五一》献帝初平元年正月条,第1908页。

[91]《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司马朗传》:“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第467页)

[92]《资治通鉴》卷五九《汉纪五一》献帝初平元年正月条,第1909页。

[93]《资治通鉴》所载与之不同。《资治通鉴》卷六〇《汉纪五二》献帝初平四年正月条:“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以其子谭为青州刺史,楷与战,不胜。会赵岐来和解关东,瓒乃与绍和亲,各引兵去。”(第1943页)

[94]《三国志》卷一二《魏书·鲍勋传》注引《魏书》,第384页。

[95]《后汉书》与《三国志》关于臧洪出任东郡太守的原因不同。《后汉书》卷六三《臧洪传》:“袁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第1887页)《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第232页)

[96]《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臧洪传》。

[97]《三国志》卷七《魏书·张邈传》注引《英雄记》:“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第224页)

[98]又见《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攸传》,第323页。

[99]以上引文均见《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第230页。

[100]《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二》:“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第873页)刘备与田楷一起屯驻齐,后又一同援助陶谦,刘备时为平原相,从《先主传二》载“先主遂去楷归谦”来看,刘备归田楷统领,田楷应该亦在青州平原。

[101]《三国志》卷一八《魏书·臧霸传》,第537页。

[102]《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载:“单经屯平原”,时间为初平三年。(第10页)

[103]《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绍闻操击琼,谓长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第2401页)卷七四上《袁绍传》:“别驾王修率吏人自青州往救谭,谭还欲更攻尚。”(第2410页)袁谭同袁尚兄弟二人互相惨杀败退南皮时,王修率吏人自青州救援袁谭,可见王修暂时负责青州事务。

[104]胡三省注:“臧霸起于泰山,称雄于东方者也,故使之为扞;袁氏虽欲自平原而东,无能为矣。”(第2016页)

[105]胡三省注:“据《水经注》,汴水即莨荡渠也。杜佑曰:‘郑州中牟县北十二里,有中牟台,是为官渡城,袁、曹相持之所。’”(第2016页)《后汉书》卷九《献帝纪》“与袁绍战于官度”条李贤注:“裴松之《北征记》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度,袁绍、曹操垒尚存焉。’在今郑州中牟县北。”(第382页)

[106]《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避延津南”条注引,第2399页。

[107]《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二》,第875页。

[108]《三国志》卷三六《蜀书·马超传》注引《典略》,第945页。

[109]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7页。

[110]《三国志》卷一八《魏书·臧霸传》,第537页。

[111]《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司马朗传》、《魏书·温恢传》。

[112]高敏先生认为,在建安以前及建安初年,州郡领兵制的萌芽已经出现,建安十三年司马朗向曹操建议实行州郡领兵之制时,此制已在一些地方推行,因而司马朗提出州郡领兵之制的建议只是将此制度化而已(《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第27—32页)。又可参见高敏:《东汉魏晋时期州郡兵制度的演变》,《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13]《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司马朗传》,第468页。

[114]《三国志》卷二三《魏书·裴潜传》,第672页。

[115]即《三国志》中有传的青徐兖籍人士。

[116]见《三国志》各本传。

[117]《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第598页。

[118]《三国志》卷一一《魏书·国渊传》注引《魏书》,第339页。

[119]《三国志》卷一一《魏书·邴原传》注引《原别传》,第353页。

[120]《三国志》卷一三《魏书·华歆传》注引《魏略》,第402页。

[121]《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第229页;卷二二《魏书·徐宣传》,第645页。

[122]《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徐奕传》,第390页。

[123]《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第407页。

[124]参见《后汉书》卷八〇上《文苑·边让传》,卷七四上《袁绍传》,《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卷六《魏书·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据《后汉书·袁绍传》载袁绍檄曹操文,兖州举州尽叛曹操的原因就是曹操杀害兖州陈留名士边让,触犯众怒(第2394页)。据《资治通鉴》卷六一《汉纪五三》献帝兴平元年二月条所载兖州叛乱原因亦在此(第1950页)。《后汉书·边让传》载边让被杀于建安年间,而兖州叛曹则在边让被杀之前的兴平元年,据此则边让被杀看来并非激起兖州反叛的原因。田余庆先生认为《后汉书》所记边让被杀的时间是错误的(《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秦汉魏晋史探微》,第152页),其说可从。

[125]《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第309页。

[126]《三国志》卷七《魏书·张邈传》注引《典略》:“陈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第229页)

[127]《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世语》,第10页。

[128]《三国志》卷七《魏书·张邈传》,第221页。

[129]《三国志》卷一二《魏书·鲍勋传》注引《魏书》,第384页。

[130]《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李典传》,第533页。

[131]《后汉书》卷七五《张邈传》,第2446页;《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第308页)

[132]《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第426页。

[133]王仲荦先生认为,曹操杀害边让“这桩事曾普遍引起兖州人士对他的不满,张邈、陈宫之所以引吕布拒曹操,和这桩事有一定的关系”(《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田余庆先生认为,陈、张二人突然叛变及叛变后能使整个兖州易手,“真正原因是曹操杀了曾做过九江太守的边让,得罪了世家大族”,“站在边让一起的兖州世家大族向曹操发动了突然袭击”(《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秦汉魏晋史探微》,第152页)。

[134]方诗铭:《曹操安定兖州与曹袁关系》,《史林》1987年第2期。

[135]《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16页;卷一四《魏书·程昱传》,第426页。

[136]《三国志》卷七《魏书·武帝纪》注引鱼氏《典略》,第229页。

[137]《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14页。

[138]《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第427页。

[139]《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第429页。

[140]《三国志》卷一七《魏书·于禁传》,第522页。

[141]《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典韦传》,第544页。

[142]《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第230页。

[143]《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李典传》,第533页。

[144]《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第427页。

[145]《三国志》卷一二《魏书·毛玠传》,第374—375页。

[146]《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13页。

[147]《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第310页。

[148]《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董昭传》,第437页。

[149]《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董昭传》,第438页。

[150]《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注引《献帝传》,第199—200页。

[151]《三国志》卷一七《魏书·于禁传》,第523页。

[152]《三国志》卷一七《魏书·于禁传》,第522页。

[153]《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李典传》,第533页。

[154]《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李典传》,第534页。

[155]《三国志》卷一七《魏书·于禁传》,第522页。

[156]《三国志》卷一七《魏书·徐晃传》,第529页;卷二六《魏书·满宠传》,第722页。

[157]《三国志》卷一一《魏书·凉茂传》,第338页。

[158]《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吕虔传》,第540—541页。

[159]《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曰:“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第14页)卷一四《魏书·程昱传》注引《世语》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第429页)

[160]《三国志》卷一二《魏书·毛玠传》,第375页。

[161]《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徐奕传》,第377页。

[162]《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第598页。

[163]《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董昭传》,第439页。

[164]《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董昭传》,第440页。

[165]《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第40—41页。

[166]《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琰传》,第368页。

[167]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曹植不愿与曹丕进行争斗,故意让贤(叶适《习学记言》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曹植淡泊名利,并忠心汉室,而曹丕工于权术,有代汉之心(宋翔凤《过庭录》卷一五《刘公斡》,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曹丕曹植之争”,中华书局1985年版);曹植因为德行缺陷丧失嗣位(胡守为《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的德才观》,《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曹丕、曹植立嗣之争蕴含着曹操与儒学世家大族之争(王永平《曹操立嗣问题考述》,《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曹丕篡汉的政治抱负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是立为继嗣的关键,立嗣的过程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理智战胜感情的过程,而曹丕为加深父子感情也作出了种种努力(柳春新《曹操立嗣问题考辨》,《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68]《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附吴质传》注引《魏略》,第607页。

[169]《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附吴质传》注引《世语》,第609页。

[170]《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第557页。

[171]《三国志》卷一七《魏书·于禁传》,第522页。

[172]《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典韦传》,第5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