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统治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曹魏和西晋前期的和平时期,中央政权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力较强,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基本不任用本土人士;东汉末年和西晋后期的动乱时期,中央政权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力减弱,主要由青徐兖本土人士担任地方长官[10]。从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担任者的身份来看,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一直都受到中央政权和各派割据势力的重视。曹魏对宗室严格限制,宗室在中央未有仕至高官显职者,在地方上亦没有州郡大吏,所以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无一人来自皇族。西晋惯用宗王出镇地方,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亦多由宗王出任。前燕、后燕、南燕同西晋相似,大多委派慕容氏宗室统治青徐兖地域。东汉末年、曹魏时期、西晋后期则大多任用豪强或大族出任青徐兖地方长官。
其次,从地方军政长官在青徐兖三州之间迁转任职的情况,可以看出魏晋时期青徐兖三州政治地位相差无几。曹魏时期,王昶相继担任兖州和徐州刺史,史称“转在徐州”[11],王凌相继担任兖州和青州刺史,史称“转在青州”[12],表明青徐兖三州刺史地位平等,并无轻重高低之分。西晋初年,卫瓘以徐州都督转青州都督诸军事、青州刺史[13],可见此时徐州、青州地位并重。然而青徐兖三州在魏晋时期的军事地位是有差异的。曹魏、西晋时期,青徐二州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大于兖州,这一点从都督区的设置和都督的任免上就可看出,曹魏、西晋常设的都督区是青徐都督区或青州都督区、徐州都督区,而兖州都督区较为少见。
第三,领兵作战、备边御敌是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的主要职能。曹魏都督之设本为治军,西晋有侵夺刺史治民之权者,西晋末都督兼领治所之州刺史,以后都督完全控制治所之州的军民刑政。刺史本为监察官,于东汉末年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自此不仅治民,而且领兵掌武事,还有任用权和察举权[14]。魏晋十六国只有西晋灭吴之后30余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其它170余年则处于分裂状态中,当时地方军政长官都督与刺史虽然有以上诸多职能,而在青徐兖地域,由于地方统治的军事化色彩十分突出,都督、刺史的主要职能往往是领兵作战、备边御敌。东汉末年曹操所任命的青徐兖三州刺史,其主要任务是同孙吴作战。曹魏时期青徐兖地域都督、刺史不仅是对吴作战的主力,还是平定国内淮南叛乱的主力。西晋灭吴后,江南扬州地区并不安定,徐州刺史还担负着协助稳定扬州局势的重任[15]。西晋后期,青徐兖地域未加军号之刺史亦领兵作战,如兖州刺史王彦、兖州刺史苟晞、徐州刺史裴盾、兖州刺史杨瑁均率军参与各派势力之间的纷争。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青徐兖地域更是实行军事化管理,他们在青徐兖地域设置的刺史,主要职能就是率军队镇守地方,统治动荡不安的青徐兖地域。
第四,在魏晋十六国的动荡政局下,常有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或将领叛降或反复于南北政权之间以求生存发展。中下级武官唐咨于利城兵变失败后由曹魏降孙吴,后来与曹魏作战失败后又降曹魏。东晋十六国时期,这种情况更多。东晋泰山太守徐龛三番五次地叛降于后赵石勒与东晋政权之间。后赵石虎时期,徐州从事朱纵杀死刺史,以彭城降东晋。后赵分崩离析后,石祗兖州刺史刘启、冉闵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均在同年降晋。后赵将领李历、孙元、朱秃降前燕,被委任为青徐兖地域刺史,但是他们同时又归顺东晋,结援前秦苻坚。前秦青州刺史苻朗受到东晋进攻时亦不战而降。前燕青州刺史朱秃杀死乐陵太守慕容钩,降段龛。南燕时期,青州牧慕容钟、徐州刺史段宏以及征南将军、徐兖扬南兖四州都督慕容法三人联合反叛。与曹魏、西晋时期相比,十六国青徐兖地域的叛乱十分频繁,可见胡族政权在当地的统治并不稳固,这种状况与北方小国林立、南方有东晋不断发动北伐有关,亦与任用降将有关。
第五,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青徐兖地域之时,青徐兖三州刺史镇地不同,同一政权不同时期镇地亦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很多时候虽设某州刺史,但是并未统治或完全统治某州,所以镇地就设在所统治部分的某地或其它州。由此亦可看出,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在十六国时期职权、统辖范围有时并不固定。